名人爱情故事 有哪些名人的爱情故事让你难忘
历史人物 2024-05-09 15:07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01 胡适与江冬秀旧式婚姻里罕见的幸福圆满
胡适13岁时,由母亲做主,与一山之隔的故交之女江冬秀订婚。订婚后,胡适到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一去十多年,两人都未曾见面。
一次,胡适病了,不认识几个字的江冬秀写信问候他。胡适为此曾写诗一首“病中得他书,不满八行纸;全无要紧话,颇使我欢喜。”
1917年12月,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应母亲的要求,回故乡完婚。婚后,胡适让江冬秀留在家乡照顾母亲,自己回了北京。1918年,江冬秀离开乡村,到胡适身边。自此以后,天涯海角,江冬秀总是伴随着他。以至于唐德刚曾戏言胡适大名重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
胡适与汪冬秀,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留美七年的博士,一个是没文化的乡村女子、裹小脚的女人。看似极不般配的结合,却相依相守了一辈子。
胡适还曾写下著名的“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许多人把这当成胡适“怕老婆”的证据,并以此嘲笑他,但胡适浑不在意。相守一辈子哪有那么容易,所谓“怕老婆”不过是玩笑话,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怕”,不过是“爱”的变身。
02 钱钟书与杨绛心灵相惜,大抵如此
1932年,在清华大学女生宿舍古月堂的门口,杨绛第一次见到了大才子钱钟书。这次,两人相互打了招呼,就各自归去。
可那匆匆一见,两人都怦然心动,相互难忘。于是,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到工字厅相会。见面,他的第一句话是“我没有订婚。”杨绛则紧张地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此后,两人开始书信往来,也开始了他们长达六十余年的爱情生活。
1935年,钱钟书得到一个到英国公费留学的机会,当时杨绛尚未毕业,但考虑到钱钟书不善生活自理,杨绛决定休学与他完婚,一起前往英国。
结婚没多久,两人就一起到了牛津。在陌生的环境,两个年轻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照顾钱钟书,杨绛开始了“煮妇”生活,学着做饭、炒菜,试着做红烧肉、炖汤。而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则主动承担起做早餐的的“任务”。
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老。
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和杨绛,这对文坛伉俪,不仅有琐碎的日常和浪漫,还有心灵上的默契和坚守。
03 孙中山与宋庆龄:革命伴侣
志同道合最容易成伴侣,孙中山与宋庆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一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得到了不少挚友的支持,宋庆龄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
1913年八月,“二次革命”失败,革命派在国内失去了立足之地,大多随孙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更是举家迁避扶桑。从美国读书归来的宋庆龄到日本与家人会面,终于见到了她所敬仰的孙中山,并开始接替父亲和姐姐的工作,于1914年9月起正式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这是在患难中生长出来的爱情:革命失败,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孙中山在宋庆龄的帮助中得到了补偿;而宋庆龄追承孙中山革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这遭到宋庆龄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坚决反对:他们的年龄相差28岁!1915年10月,在得知孙中山已与前妻离婚的消息后,22岁的宋庆龄冲破父母的“软禁”,赴东京与孙中山成婚。
他们的情深谊笃,令人感动:1922年6月16日,广州发生陈炯明兵变,在危难之际宋庆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而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弥留之际,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听到何香凝保证尽力爱护宋庆龄之后才放心。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此后,宋庆龄孀居终生。
04 鲁迅与许广平: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
在与许广平结识、相爱之前,44岁的鲁迅虽有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但一直过着一种苦行僧似的禁欲生活,打算陪着朱安这个“母亲的礼物”“做一世牺牲”。
是许广平对他的敬仰、理解乃至热爱打开了封冻已久的心田。从1925年3月11日他们开始通信,一直是许广平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定打消了鲁迅的种种顾忌,终于明白表示:“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这所谓“枭蛇鬼怪”,就是又有“小鬼”、“害马”之称的许广平。而在1925年10月许广平所写的《风子是我的爱》中,有这样的爱的宣言:“即使风子有它自己的伟大,有它自己的地位,藐小的我既然蒙它殷殷握手,不自量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风子是我的爱.……”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正式开始同居生活,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他终于逃出来了。对于鲁迅和许广平来说,这是他们生命中最有光彩的举动,鲁迅于1934年12月在送给许广平的《芥子园画谱》上所题的“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正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写照。
05 徐志摩与陆小曼:万种风情无地着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陆小曼的丈夫王康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康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一次的结婚!”
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06 周恩来与邓颖超始于颜值,忠于才华,陷于人品
“他长得真漂亮。”这是邓颖超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周恩来留日归来,他器宇轩昂、才情满腹,在天津学生圈颇有名气。而邓颖超那时才15岁,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
第一次见面,是在师范学校的礼堂,邓颖超站在台上,谈家国,谈理想,谈青年的使命,慷慨激昂。
她不知道,她的才华、英姿和满腔热情,早已激起台下少年心中的涟漪。之后,他们因话剧又见了几次,邓颖超扮演男记者,自有一番风度,而周恩来则指导她们演话剧。
一年后,周恩来赴法勤工俭学,邓颖超则去师大附小做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250多封信,每一封都是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共鸣。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明信片,正面是革命家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画像,背面则写着希望我们将来,也像他们两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就这样,聊聊数字,揭开了周恩来对邓颖超的深情。
孩子,大概是邓颖超和周恩来这份感情里唯一的遗憾了。可即便如此,两人始终对彼此不离不弃。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根据她生前的嘱托,用1976年装盛周恩来骨灰的那个骨灰盒,盛装着她的骨灰,运到海河,将其撒在16年前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
她用自己的一生,与周恩来演绎了什么是矢志不渝,生死相随。这个世界感动人的爱情有多少,没人算得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爱情,曾感动过无数人。
亲爱的,也许我们的爱情,与名人相比微不足道,但我坚信每一个爱情都是伟大的,都值得付出。
记下这些感人的故事,在约会时告诉你的恋人,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爱如此真挚,告诉你的恋人,你们的爱情也可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