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夷陵之战发生的时候,曹丕为什么不去参
众所周知在章武元年(221年),出兵讨伐东吴,爆发。那么历史上夷陵之战发生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参战?下面爱句子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知道刘备出兵的消息后,曾数次向刘备求和,但刘备不许,孙权只好举全国之力应战,同时向曹魏称藩,以避免两线作战。曹魏的侍中刘晔认为,孙权称藩乃是形势所迫,实非其本意,于是建议曹丕乘机出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志·刘晔传》注引《傅子》
不过,曹魏朝中也有人认为,应出兵支援已称藩的东吴,借机一举吞灭蜀汉。而司空则认为应先坐山观虎斗,并“相时而后动”,以达到“一举可无余事”的最终目的。曹丕经过权衡后,决定采纳王朗的建议,坐山观虎斗,择机而动。
夷陵之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以刘备败退白帝城而结束。曹丕在此期间一直按兵不动,即使是在知道刘备犯下“连营七百余里以拒敌”的兵家大忌,孙权即将获胜的情况下,他仍然无动于衷。也就是说,曹丕实际上并没有采纳任何人的建议,而是在此战中一直保持中立,坐观成败。
此战是东吴与蜀汉之间唯一 一次大规模战役,是打破三国鼎立平衡的绝佳机会,这种机会一辈子可能只会遇到一次。可是,曹丕为何放弃了这次绝佳的机会呢?
如果曹丕抓住这次机会主动出击,是否能改写历史?历史没有如果,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加以客观分析,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不攻打蜀汉:成功率太低
曹丕如果想进攻蜀汉,只有两个可行的方案。其中方案之一,是要借道东吴的南郡,通过夷道入蜀。如果采取此方案,就意味着曹军要重返南郡,这是孙权绝对不会同意的,所以,此方案不可行。
而方案二,则是兵出关中,通过秦岭六道中的其中一条险道,进入汉中。秦岭六道无论哪一条都险峻异常,易守难攻,因此此方案成功率极低。另外,曾在汉中之战中遭遇大败,还损失了宗亲大将,这让曹丕至今心有余悸,所以,此方案不在曹丕的考虑范围之内。
据史料记载,曹丕在位期间,曾经三次南征东吴,但却从来没有主动进攻过蜀汉。也就是说,他的目标一直是东吴,而不是蜀汉。他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不止一个,但是,进攻蜀汉的成功率太低,绝对是原因之一。
不攻打东吴:害怕重蹈的覆辙
曹丕如果选择南征东吴,那么,也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方案之一,是从合肥南下巢湖,然后强攻濡须坞。不过,强如曹操者,也遭遇“四越巢湖不成”的尴尬,军事能力逊于曹操的曹丕,想成功突破濡须坞,谈何容易!
而方案二,则是从襄阳南下江陵,与刘备夹攻孙权。顺序是先夺取荆州,再东下拿下扬州,这与当年曹操的进军路线是一样的。不过,此方案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曹丕南下江陵后,就形成了他与刘备夹攻孙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最好的做法是放弃江陵,退守陆口、夏口。这样一来,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变成刘备在西,孙权在东,而曹丕则被夹在了中间。糟糕的是,此时曹丕、刘备两人都已称帝,但刘备认为曹丕称帝是“湮灭汉室,窃据神器”的篡弑之举,而他称帝则是为了延续汉祚,所以,他们不可能结盟。
而孙权虽然迫于形势向曹魏称藩,但他内心极度不屑曹丕,评价他是“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之人。另外,孙权很清楚曹魏才是东吴最大的敌人,所以,他不可能引狼入室,让曹丕进入江陵。
因此,孙权为了自保,只能以荆州为筹码,说服刘备一起攻打曹丕。而刘备虽然是以为报仇为名攻吴,但其真正目的却是为了夺回荆州,所以,他没有理由拒绝孙权。如此一来,赤壁之战时的情形就会重现,曹丕将重蹈他老爸的覆辙。
综上所述,刘晔的建议虽然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却存在以上的潜在风险。正因如此,曹丕才否决了刘晔的建议,拒绝在夷陵之战期间南征东吴。
结语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刘晔的建议从臣子的角度来看,绝对是良策,但是,如果站在曹丕的高度来看,就会发现此建议存在致命的漏洞,实行起来风险极大。因此,在夷陵之战期间,曹丕选择了稳妥策略,既不攻蜀,也不伐吴,而是坐山观虎斗。
事实证明曹丕的选择是正确的。曹魏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使蜀汉遭受重创,虽不至于亡国,但却从此由盛转衰,进入了下行通道,而且也成功瓦解了孙刘联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由此可见,曹丕的军事才能虽然不如曹操,但是,他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是合格的守成之君,绝对不逊于被曹操称赞为“生子当如”的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