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逐步衰败,成了科举的附庸,形同虚设,
“学而优则仕”的古代中国社会,意味着古代中国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便是从仕。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教育的学校,有私学和官学之分。而国子监则是全国士向往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代表朝廷管理中央官学的核心机构,二是培养官僚后备人员的基地、为朝廷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智囊团。
对国子监的管理尤为重视,主要机构有绳愆厅、典籍厅、典簿厅等负责具体的工作,是在祭酒的领导下开展教育管理活动。祭酒作为掌管国子监的主要领导,主要职责是做礼部和国子监之间联系的纽带,代礼部管理国子监,全面负责国子监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合来国子监讲学,主持庙学祭祀活动,负责为监生月考命题等。
,这些工作不仅由祭酒一人完成,清代朝廷设置一满一汉两位司业辅佐祭酒开展工作。绳愆厅主要负责“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务要夙夜尽公,严行约束,毋得徇情,以致废弛”,及负责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后勤卫生等,主要负责人是监丞,在清代有一满一汉两人担任。典籍厅,顾名思义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典簿厅则相当于现在的财务处、后勤处,负责管理各种票据和文件,还有博士负责具体教学工作。可以看出,清代国子监的组织结构已经较为完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关照,共同培养学生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统治所需要的人才。
有清一代,担任过祭酒、司业不乏有比较著名的学者、、王懿荣、吴伟业、王士祯等,他们无不是德行、学识称著于时的硕德大儒,大多是进士兼翰林出身。国子监到后逐步衰败,成了的附庸,形同虚设。清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遂废。不可否认,国子监为封建王朝培养了一批适用的人才,对繁荣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