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并不完全是虚构!盘点那些在真实存在的
一存活的山海经异兽
《北山经》中记载了这样一种怪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看完这个,不知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构建出这样一种形象,一种长得像兔子的动物却长了一张老鼠的面孔,而它竟然还有一对会飞的翅膀?这世界上竟有这样的动物,你不是在逗我吧!
可这世上还真就有!《北山经》中提到的“飞鼠”现在也叫“鼯鼠”,现实生活中的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异兽形象,反倒是十分娇小可爱的。飞鼠如今多生活在亚洲东南部,除此之外,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也有它们的踪迹。飞鼠因长有一双翅膀而得名,而实际上它们的翅膀发育并不成熟,严格来说只能称为“飞膜”。飞膜可以帮助飞鼠在树林间快速滑行却无法实现像鸟类般的翱翔。
《西山经》中记载“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这“文鳐鱼”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飞鱼”,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很像鸟类的翅膀。它在海中可以以每秒10米的速度游行,还能跃出水面十几米之高,据统计,其飞行的最远距离能达到400多米。飞鱼的长相的确是“状如鲤鱼”,它们有着像鸟一样的翅膀,身上有着青色的斑纹等等,这些与《山海经》里的描述十分吻合,由此可见《山海经》中的记载其实是十分写实而又生动的。
如果飞鼠和飞鱼还不算是咱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那么“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的鹦鹉和“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的猩猩,则一定是你所见过的。正因为这两种动物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以至于初读之时很容易就能联想到它们,甚至还会觉得其描述语言十分贴切和生动。反推而论,那些初读时我们未曾能形成联想的异兽可能只是我们现在所不熟悉的动物,但并不能代表它们不存在。
二为何至今难觅踪迹?
语言习惯造成的误解
遍览其书,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山海经》的作者在描述异兽特征时所使用的语言是一套固定的模式。即多用“状如”某种常见动物的形式来描述一种当时不常见的动物。而按照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若是让我们给一个没有见过老鼠的人做一个描述,总不外乎说它有四条腿,一条细长的尾巴,一对圆圆的小眼睛和一张尖尖的嘴。而类似“细长”、“圆”、“尖”这样带有显著特征的形容词却正是《山海经》中从未出现过的。或许是数千年前的古人由于词汇量不甚丰富,以及质朴的风气对语言的影响使得其语言习惯与后世有很大的不同,但《山海经》中的描述并非是不可信的。
《东山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异兽“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翻译过来就是说这种野兽长得像兔子,嘴如鸟喙,眼睛像猫头鹰而尾巴像蛇。那么猫头鹰的眼睛是圆的,蛇的尾巴是细长的,鸟的嘴是尖的。可能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犰狳同样是一种现存的动物,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地区,是一种濒危物种。犰狳有着尖尖的嘴,圆圆的眼睛,尾巴像蛇一样细长,身上还有甲片。每当遇到危险的时候,犰狳便会将全身卷缩成球状,将自己保护起来,这不就是惟妙惟肖的“见人则眠”吗?
读过《山海经》后再细想,那些看似神乎其神的描述,不外乎是将各种当时人们生活中所常见的几种动物的各个部分拿来类比形容一种不常见的动物,如此却恰好可以说明这些异兽就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因为它们并没有长出多么不可思议或的器官,它们身上的任意一个部分都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而拿一样东西去类比另一样东西在主观选择和理解的过程中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
思维定式造成的误解
我们去理解《山海经》中对于异兽的描述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思维定式带来的偏差,一种是认为我们没有见过的动物就应该是不存在的,一种是将自己的理解方式强行赋于其上。我们对“眼见为实”的偏执使我们轻易否认了许多未曾听闻的事实。其中有大量类似“六足”、“九尾”、“三翼”这样的描述,因为这样形状的动物似乎并不符合常态,所以我们想地就觉得那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其实回想我们的生活,这样的异形动物也并不少见于新闻报道之中。
如果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适应《山海经》中的语言习惯,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八身”,或许只是在形容章鱼的八只脚。古人对动物的身体也许并没有现在这么明晰的界定,若试着用作者的方式来描述章鱼,称其为“一首八身”其实也未尝不可。这也就意味着,《山海经》中所描述的一些异兽很有可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只是因为我们的误读反而让它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变异和灭绝
在奇妙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生物变异无疑是生物界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种推断,《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异兽经过上千年的时间若能延续繁衍到今天,应有不少会经历变异和进化,或者说书中记载的某些生物就是经过变异的形态,故而与当时寻常所见之动物不尽相同。现在因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农药、化肥等对环境造成污染而引发的基因突变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相反若是经历过千年时间的演变,我们如今见到的动物和《山海经》中的描述,那反倒是奇怪了。
除了生物变异,生物的灭绝现象也会是造成我们如今不能尽识《山海经》中所载异兽的原因之一。据悉,地球上的生物曾有40亿种,而如今所知的物种只剩近200万种。引起物种灭绝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千年以来,中华大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也必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改变甚至因为不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被自然所淘汰。近年来有据可查已灭绝的动物如,台湾云豹于1972年灭绝,西亚虎和爪哇虎于1980年灭绝,亚欧水貂于20世纪末灭绝,而这些灭绝事件还在不断增长。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异兽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而不存于今,但书中确有不少动物是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若仅仅因为我们如今未曾见过而彻底否认了它们的存在,岂不可叹!若我们愿意相信它,而去研究它,那终有一天,《山海经》会为我们展开上古世界的那幅神秘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