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怎么起到防守的作用的?原来是这么用的
这是长城穿越燕山山脉的一段。在这么雄奇险的山顶筑长城,所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可想而知,要说效费比很低,要不说它,恐怕没别的了。
效费比问题得到肯定,那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效果好不好?
现在很多人喷修长城没用,还是没挡住少数民族云云。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人们只记住了长城多少次被攻破,却没记住长城阻拦了多少次游牧民族的觊觎。
这就像有人用被蒙古人灭亡、满清入关,来说汉人天生不行,却忘记了多少游牧民族、草原行国要么被我们打得四处逃窜,要么彻底灭族,要么磕头称臣一个道理。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长城是怎么起防御作用?
要是你觉得长城防御作用是下面这张图这样,那修长城就毫无意义。
都有这么多的兵力部署,还建个毛长城啊,直接杀过去就行了!
真实的情况是长城虽然修了,很多路段其实并没有驻下重兵,只是时不时有士兵去巡逻而已。或者说,从兵力配属来看,长城很多时候可以称作“空城”。
花了巨大代价,修的却是一条绵延几千公里的空城,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河西走廊的长城,近看是这样的
一层芦苇、一层土夯起来的,也不高,更不坚固,怎么看都像个豆腐渣工程。
但在实际上,对抵御游牧民族,这道长城非常有效!
原因很简单。古话说“”。游牧民族进攻汉地,也要吃要喝,虽说可能会抢到一点,但哪个成熟的将领会将战争胜利构筑在假设的基础上呢?所以,要是回到古代,你会看到这么一副游牧民族出征的场景,前面是大队人马,后面是无穷无尽的牛羊,这些牛羊就是游牧民族的“粮草”。
这道长城的作用,防不住人,人长着手,一翻就可以过去,但牛羊呢,游牧民族胯下的马呢?它们不长手啊,就爬不过去。要丢掉马牛羊,翻过长城去,那就不是军队,而是难民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齐上阵,把长城扒开一个缺口。但人家游牧民族是军队,不是黑社会拆迁队,带的家伙肯定不顺手,只好当铁锹用,等长城扒完,手里的武器也废得差不多了。
就算扒开了,事情也麻烦,人家游牧民族玩得是游击战,踹空门,偷冷子,打了就走,抢了就跑,要是有大块肉,那就狠狠咬上一口,靠的是机动性强,来去如风。要是苦逼一样地先干起拆迁队,就意味着放弃机动性,极有可能缺口刚刚扒开,正精疲力尽的时候,,的朝廷军队已经严阵以待,就等着抓俘虏、抢被他们赶来的大批牛羊“粮草”了。
但河西走廊这种长城,到了内地,就效果不好了,再上两张图,对比一下
河西走廊贫瘠无比,物资丰富的,只有那几个绿洲,游牧民族要达成机动性,就算扔掉马牛羊,翻过长城来,人数太多,也只有饿死的份。但内地长城以内,可是物产丰饶啊,只要能翻过来,可承受的人数可就多多了,就算没有马牛羊,也可以改行做流寇,四处劫掠,那也很麻烦。
怎么办,那就再筑得高一点,城墙再厚一点呗。所以,在内地,长城就真正成了“长城”。
看上去像真的城墙了吧?
讲了这些,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长城的作用并不是阻止小股牧人们的翻墙,而是针对大股入侵者,将它们的入侵路线限制在若干个关隘,这些关隘的防守严密无比,驻军也非常多。
这就是长城的主要作用建造一条人工障碍物,削弱游牧民族的机动性优势,迫使它们不得不来进攻我们高沟深垒的关隘,或者说,迫使他们在我们的主场作战。
可以设想一下,要是没有长城,那有多少草原上的牧羊人会轻易闯进中原,来去如风,动不动就来烧杀劫掠,整个北方的人们还能正常的生活吗?就算能击退敌人,国防开支要多少,财政税收能支撑得住吗?老百姓岂不要穷死,哪里还会有若干个安乐祥和的盛世?
和修长城的花费相比,不修长城代价更大。
长城,不仅仅是个国防工事,背后藏了我们民族高深玄妙的大智慧。
也是修过长城的,但地理位置比较奇怪,想必大家一眼就能看清楚防的是谁。
真是准备好了一旦南方有人起事,就节节抵抗啊。(插一段,清朝大概仔细研究过北伐,修的这些长城,就专门为了对付汉人北伐,深得兵法之妙,一切南方北伐的兵家要地全守得死死的。在冷兵器时代,这几条长城要是能发挥作用,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北伐成功)
为啥没修长城?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北魏长城,和唐朝年代相隔不远。前面说过,长城的作用,就是隔断游牧民的马牛羊进入,5,600多年前修的明长城,时都还能用做工事,很多现在都还在。北魏灭亡,到唐朝建立,还不到百年,年代相隔更近,长城自然还能用,就算到唐朝灭亡,也就不到四百年。前人已经弄好了,还能用,为啥要组织人力再修?
至于,它是没修。它干嘛要修?蒙古人再傻,也不会傻到修一座长城,万一不行时,还会被它挡住自己回草原老家的路。
要是它真这么做了,等人肯定要抢先机,把那些隘口统统堵上,在关内全歼元朝余孽,斩草除根,那后来和北元快一百年的激烈战事估计不大会发生,满清连一点崛起的可能都没有。那我们现在倒还要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