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吗

历史人物 2022-10-24 14:45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怀疑让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作为一个废帝,值得朱棣这么大动干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吗?爱句子网小编觉得,这是站不住脚的。

  郑和本名,12岁的时候,飞来横祸,明军打到了云南,他被抓进了军营,阉割后做了。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跟对了主子,进入了燕王府做事,这位燕王,就是后来的朱棣了。

  朱棣对这个马三宝非常赏识,在发动叛乱后,马三宝还为朱棣立下了战功,看来这个太监绝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后,朱棣论功行赏,赐马三宝“郑”姓,改名郑和,授予四品官职。赐姓对于臣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许多一品大员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郑和多么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乐三年(即1405年),郑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领28000余人、40余艘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开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壮举。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郑和一次下西洋为止,郑和带队总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员、船只规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没有什么差别。

  按照永乐皇帝朱棣的诏书,下西洋的目的是扬我天朝国威,让四方蛮夷归服。不过根据《·郑和传》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也就是说,朱棣怀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郑和去寻找这个废帝的下落。


  这的确是一个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输下,古代中国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传给大儿子的,大儿子早死,所以才传给了大儿子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没有朱棣什么事儿。

  朱棣夺位之后,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儒拒绝为他服务,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写下“燕贼”,愤怒的朱棣灭了方孝孺的九族后还不解恨,连带着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并杀戮,这就是所谓的灭十族。

  这种维护正统的观念在古代异常强大,所以一天不能确定建文帝已经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这样看来,让自己的心腹郑和兴师动众地去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并不算是铺张浪费,事关自己的宝座,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这个理由无法解释朱棣为什么让郑和前后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时朱棣已经死了),从永乐三年一直找到永乐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就已经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带的古里,并在那里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果仓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还远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刘翔一般的速度飞奔了。寻找一个生死不明的废帝,根本用不着下西洋这么多次。

  所以,寻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个附带任务。那么扬我国威是不是主要任务呢?的确有这样的传统。朱元璋开国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国和东南亚各王国,宣布现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积极前来朝贡,还把许多东南亚王国列为“不征之国”,那意思就是天朝不会派兵攻打你们,你们不用害怕,我天朝过去不称霸,现在虽然强大了,但还是不打算称霸,只是你们一定得来朝贡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经过朱元璋这么大肆宣传,早就被东南亚各国所知晓了,本来不需要再去宣传。不过朱棣篡位之后,为了打扮自己的“正统”形象,还是很有必要对外宣传宣传,让国际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明朝新皇帝。

  在外交上的确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国,就和国王搞好关系,撒下大把的财物,力邀国王派出使节回访天朝,甚至有些国王还亲自动身回访天朝。

  ,那个时代不是联合国里一国一票,大家平等的当代,当年那些东南亚国家国王,其实比部落酋长强不到哪里去,随便带一些土特产去明朝,就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顺便旅游一下见见世面,还不用自己掏路费,呢?有些小国国君甚至在旅游期间,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内,真是此间乐,不思蜀啊!

  但话分两头说,如果郑和下西洋真的是为了扬我国威,建立睦邻友好关系,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论实力,当时郑和接触的这些东南亚、南亚国家没有一个能上台面的,不论人口、面积还是经济,和明朝至少差两个数量级。一头狮子愿意和一群狼睦邻友好一下,却肯定懒得搭理一群老鼠。

  生物界的规律如此,古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弱国无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这个老江湖就已经把这些小国的实力摸得了,扬我国威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没必要再浪费财力再下西洋了吧?

  论距离,郑和拜访的一些国家甚至远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给天朝送来几只长颈鹿,让天朝误以为是麒麟之外,还有什么利用价值呢?就算是为了交朋友,也没必要带上两万多士兵和几十艘大船过去吧?

  千万别低估朱棣与郑和的智力,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国人之列,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脑子发热,才干出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情。不会,绝对不会!这君臣之间一定还有的秘密,郑和连下西洋,其实是为了执行某些秘密任务。

  差钱,还是差钱

  下西洋行动的总策划是朱棣,我们得站在朱棣的角度来想问题。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皇帝,朱棣要处理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两件事,一件是国防,要时刻警惕的后裔——蒙古人。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战,并数次,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实力,使蒙古铁骑几十年间。郑和下西洋显然和国防扯不上关系。

  另一件就是内政了,朱棣面对一个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难题差钱。

  其实我们在第六篇中就已经谈到,中国境内金矿和银矿十分稀少,在金属作为货币的古代,一旦中国的经济有所发展,经济总量和货币总量的矛盾就会日益突出。朱元璋一开始试图沿用元朝印制纸币的老办法,发行大明宝钞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总量相适应,结果由于无法控制纸币的贬值问题,大明宝钞可耻地失败了,民间依旧用铜钱作为货币。

  铜钱本身是贱金属,一枚铜钱的价值很小。在小额交易中铜钱还是很方便的,比如买棵白菜、打瓶酱油什么的,经济越发展,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大额交易,这时铜钱的麻烦就来了。大额交易对铜钱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铜的开采量受到技术落后和铜矿难寻的限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

  从铸造角度看,铸造一批铜钱和铸造一批银币所费工时基本一样,平摊到每枚钱币上,铜钱的铸造成本同它本身的价值相比,就非常可观了,相反银币由于本身价值高,所以铸造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