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虽然圆滑但

历史人物 2022-10-24 14:45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西汉时期丞相,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朝,一共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战战兢兢。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所以如果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的话,这个评价可谓十分恰当,。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比如、、),要么屈从皇权,做个尸位素餐之人(比如)。越到后期,丞相们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孙贺因为被任命为丞相,竟被吓哭了!

  那么公孙弘何德何能,凭什么活得那么精彩呢?

  品行好为人简朴,不作伪,不结党营私

  《》对公孙弘的人品,采以鄙视的立场,其实不公平。公孙弘的为人,至少有三点值得赞赏。

  生活简朴公孙弘身为丞相,俸禄不菲,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把钱都花在了奉养贤士身上,自己穿布衣盖破棉被。因为过于简朴,还受到了政敌的诽谤,认为公孙弘是沽名钓誉。

  不作伪面对等人的指斥,公孙弘坦言承认自己就是沽名钓誉,并说,沽名钓誉总比不顾名誉,挥霍奢侈违法乱纪好吧?作为一名丞相,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如果还继续“沽名钓誉”,其实就已经不是沽名钓誉了,而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不结党营私汉武帝非常反感大臣们养门客,公孙弘却例外,他在府中开东门,专门用来接待门客学士,却从来没受到汉武帝批评和猜忌。原因就是公孙弘养客却不结党,更不营私。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于此,比如田蚡、。公孙弘能让自己置身于利益纷争之外,跟他独善其身的修为息息相关。

  这是这些优良的品行,让公孙弘虽然时时刻刻处于流言蜚语之中,没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处。

  情商高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平息危机

  历史上为何对公孙弘的人品持怀疑态度?这跟他略显圆滑的处事态度有关,缺少所谓的骨鲠之气,做人没有棱角,甚至被认为没有原则。其实这一点,何尝不是公孙弘情商高的表现。

  比如前文所说,汲黯指责公孙弘作伪,公孙弘不辩解,辩解只会加深矛盾,还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认,反而让对方的大炮放了空响。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面君,公孙弘,发现汉武帝并不赞同他与汲黯的提议,于是他临时改变策略,迎合汉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当场指责公孙弘奸诈。面对汲黯的轰炸,连汉武帝也对公孙弘的为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孙弘的解释多技巧“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文不对题,其实充满技巧。

  回避了矛盾的尖锐对抗,如果直接回击,会越陷越深,最终顶多是两败俱伤;,这个说法容易把汉武帝拉回对往事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纠缠于眼前一件事;,这种说法有划界限之嫌,将汉武帝与自己划归为“知己”,反而让汉武帝对自己更信任。

  所以,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效果极佳“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让政敌的一发炮弹,变成了香甜的糖果,这种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孙弘的圆滑,让人产生他没有道德底线的错觉,虽然屡屡让自己躲过中伤,诟病却愈深。

  能力强儒法结合,有建树

  公孙弘此人最神奇的一点是,他从四十一岁才开始读书,之前做过短暂的吏员,人生的大多数时光,他是养猪为生。他第一次被举荐出仕时已经六十岁,因为出使匈奴让汉武帝不满意,受到批评,回来后就辞职回家。

  公孙弘的仕途,在他七十岁那一年,第二次被家乡举孝廉,入京为待诏开始。

  公孙弘跟当时的儒生不大一样,他奉行的儒法杂用,以儒学为纲,以法家为用。这种儒法结合的方式,暗合了汉武帝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虽然支持罢百家尊儒术,他个人骨子里行的是法家之术。就曾经,说汉武帝是“杂用”。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不光不利于行政,更不利于思想统一,估计汉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听起来那么好,我怎么感觉法家更实用呢?

  公孙弘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用来解释法家思想,为汉武帝的法术,提供了儒家理论依据,也为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顶温情的帽子。

  公孙弘最早得到汉武帝重视,就是一篇对策,在策书中,公孙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将法家与儒家以对立统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比如,他讲儒家的礼仪,与法家的赏罚时,认为礼仪与赏罚既是对立的两种方式,也是统一的治理手段,“礼仪服之,赏罚顺之”,不矛盾,要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这种观点等于为汉武帝推开了一扇窗,让他的法家手段获得了理论支持,也为儒家治国的弊端打了补丁。

  技巧妙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公孙弘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他与汉武帝的相处之道。伴随在汉武帝这头猛虎之侧,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作为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犹如虎口夺食。公孙弘怎么让汉武帝成功变成了可人的猫咪呢?

  公孙弘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强谏,意见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适当妥协,换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胜。

  古人讲求的尽忠,往往要求大臣们坚持原则,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接受,要坚持不懈,不能妥协,甚至死谏,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忠臣。公孙弘不是,他认为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就算尽责了,至于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谏。

  是公孙弘无原则,还是大臣们愚忠?其实都不是,帝制结构下,皇帝的个人作风,对朝政决策影响极大,大臣们该如何尽责,其实要视皇帝而定。汉武帝很独裁,不希望跟大臣们分享决策权,他把丞相定义为执行机构,顶多是决策参谋。在这种情况下,你跟他强谏,那就有强制分权的嫌疑,虽说骨鲠气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公孙弘是不是那就那么不负责任,把责任完全推给汉武帝呢?其实也不是,他还是会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弥补妥协的后果。

  比如,汉武帝在元朔年间,发动了三场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兴建沧海郡、新建朔方郡。三大工程,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经耗时六年,死伤无数士卒,沧海郡兴建两年,让燕赵疲惫。

  虽然公孙弘表示过反对,汉武帝一直不采纳。现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孙弘上疏反对。“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这就是公孙弘的沟通技巧,虽不强谏,会用妥协的方式,达成目的,不追求完胜,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假如公孙弘一味跟汉武帝顶牛,会那么痛快地答应罢西南夷和沧海吗?恐怕直接罢了公孙弘!

  最成功的丞相,为何被后人看不起

  公孙弘虽然事业成功,可是在历史上,对公孙弘的诋毁颇多,包括在内,史学界大多认为公孙弘是个,明哲保身,擅长逢迎的无原则的小人,甚至是一个阴险歹毒的家伙。

  笔者个人认为,公孙弘被妖化了。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就存在太多贬抑,对公孙弘这种缺少骨鲠之气的人,也是很不欣赏,乃至于鄙视。正统的儒生们,更不接受公孙弘看似软弱,对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再加上公孙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为儒生们所不喜。

  其实客观分析,公孙弘虽然圆滑,但作为丞相,首要责任就是协调百官与皇帝的关系,维护朝政稳定,偏激的作风,显然更不适合。

  ,不结党营私,一心扑在朝政上,这样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