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所献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对》,可惜柴
王朴(906年-959年4月25日 ),字文伯,五代时后汉、名臣。即位后,王朴献《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平定;并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深受柴荣重用。接下来爱句子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各种原因,汉末时期向提出的《》变得人尽皆知,而比这个还要早的一个著名战略构思,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年)时提出来的《榻上策》却鲜为人知。后世如果要对一些有远见的战略做出评价的话也往往会把这个战略比喻成当时的《隆中对》,这么有眼光的人也被称为当时的诸葛亮。例如的宰相就被称为当时的诸葛亮,而在五代时期,柴荣身边也有这么个人物,同样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而柴荣乃至于都是按照这个政策一步步扫平群雄的。这个政策就是王朴所献的《平戎策》。
平边策说了什么?
《平边策》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的。
第一部分是、失国的原因“臣闻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大,大不制而至于僭。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即与天意同。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后周是继承后汉的国体而来的,是五代的一个政权,当时的养子柴荣建立后周以后,十分富有野心,希望能够统一天下。王朴是柴荣的左谏议大夫,颇受柴荣的器重,当时柴荣向他讨教治国之策。
王朴借此机会向柴荣献上了《平边策》,柴荣立下三十年誓约“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当时后周的建立的时候,周边还有北汉、辽国、、这些政权,王朴在了前面后唐、后晋因为“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的原因失国以后,希望柴荣能够“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以丰其财,时使薄敛以阜其民”。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希望柴荣“攘外必先安内”,先把后内的政治运作、社会政策推入正轨,以达到“力强财足,人安将和”的局面。其它国家的人民一看后周的人民生活的很幸福,国家很稳定,很强大,自己的人民也会去帮助国家去攻打其它国家,即所谓“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
文中的“天意”实际上就是指形势或天时,国家强大了,稳定了,再加上国民团结一心,军队听从指挥,战斗力强,那么自然就“无不成之功”。可以看出王朴在分析天下分裂的局势以后,建议柴荣先壮大自己,再图谋天下。
其二就是为柴荣制定“先北,先易后难”的扩张方向,在王朴看来,攻打敌人要从最弱的开始打,当下只有南方的吴越实力最弱,最容易被打败,所以可以先攻打吴越地区,扩张自己的领土。
第二部分是阐述统一天下的战略部署“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攻虚击弱之法,不必大举,但以轻兵挠之。南人懦怯,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可乘虚而取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王朴在第一部分阐述了后周欲图天下必强自身的计划后,继续阐述后周在军事上先攻后取的的战略部署。
第一步就是先攻打南方的吴越,他采用的战术叫做“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就是从防备最弱的地方试探性攻打,如果敌人的防备在东方,那就去攻打西方,防备在西方,就去攻打东方。
为什么要采用这个战术呢?
王朴解释为“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就是通过这种试探性的攻击摸清楚敌人的防备情况,即所谓的“攻虚击弱之法”。按照王朴的设想,不必大军压境,只需要以小股部队进攻,因为南人战斗力不强,胆小,看到敌人来犯,必然以空国之兵来抵抗,这样一来就会搞得国家虚耗过度。
第二步如果占领江北以后,便就地征兵,用江北的百当自己的士兵,进而染指江南。吴越平定后,再飞书劝降岷、蜀,如果不投降,就大军压境。
第三步南方平定以后,占据幽州的契丹人已经不成气候,被征服是迟早的事。文中的并州是指北汉,北汉是从后汉分裂出来的政权,他是后的弟弟刘崇建立的,占据着河东十二州,和后周有世仇。所以王朴认为针对北汉只能以强兵征服它,完成天下统一。
这就是王朴在《平边策》中的设想,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四步走。
那么《平边策》战略设想执行情况如何呢?
王朴向柴荣献上《平边策》以后,柴荣也确实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执行的
在军事上,他吸取了和北汉在“”中后周军队“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弊病进行改革,为了解决“老少相半,强弱不分”的现状,命令赵匡胤在民间广征壮勇之士替换军队里面的老弱病残,再将军队中的精兵补充到中来。对军队内部贪赃枉法的行为进行整治,供奉官郝光庭因私杀平明被赐自尽,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贪赃被赐死。
在用人上,柴荣下诏要求文武百官推荐贤良之士,不避亲疏。如果推荐的人以后贪赃枉法,推荐人和当事人要一起被连坐赐罪。“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
在经济上,柴荣整顿河道,当时黄河郓州界一带经常决口,柴荣命令征发民夫六万人筑堤防治水患。采取休养生息、奖励农耕的政策,使得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可见柴荣忠实的执行了《平边策》的第一步,即整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使国力得到了提升。
在进攻战略上,他同样采取了王朴“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进攻部署。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派兵进攻西边的后蜀,收复了秦、风、成、阶四州。从显德三年(956年)到显德五年(958年),柴荣三次亲自南征南唐,顺利占领淮南之地,并导致惊恐的南唐自废帝号,改称“江南国主”。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北方的辽国,一路上的州县望风而降,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柴荣就兵不血刃收复了三州十七县的领土。可惜的是,当他正准备继续进攻幽州时,这位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竟然溘然长逝,最有可能统一五代的君主就这样驾崩,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北方的契丹人始终无法被收复,最终造就两宋的屈辱历史。
想当年,柴荣曾说给自己三十年的时间,来统一并打造一个强大的国家,上天却只给了他短短五年不到的时间,不得不说是历史巨大的遗憾,如果柴荣能够多活五年,统一天下是极有可能的,随着柴荣的驾崩,终两宋三百年,北方始终未曾被纳入版图以内。
,大家可以看到柴荣是非常忠实地执行了王朴在《平边策》中的战略部署,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倘若不是柴荣过早去世,相信按照《平边策》的战略设想,统一彼时的中国并非易事。
战略设想尽管都一度得到非常圆满的实现,但可惜并没有取得长足的发展。后周因柴荣的过早去世而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还被赵匡胤。刘备的蜀汉集团也因为东吴的背叛而失去了经营多年的桥头堡荆州,从此只能蜷缩在巴蜀之地难以有大的发展,最终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政权。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