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犯在砍头之前 古人为何允许妻子和他同
还不知道古代死囚和妻子的读者,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死囚行刑前,为何要允许妻子入狱同住?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封建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又常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由此可见皇帝也是要服从法律的,古代法律也是赏罚分明的,古代的刑罚往往是根据时代而发展的。
并且在封建社会犯了死刑的犯人,在行刑的一晚还能有一个特殊的待遇,那就是他们的妻子可以和他们同住一晚,那么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在我国古代刑法最早是在时期产生的,并且还创制了五刑的制度,不过由于刑法过于残忍被很多贵族抵制。于是在以后,刑法的残酷渐渐改变。后来随着人们思想文化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化是排在第一位的,刑法进一步变得更加“和蔼”。
到了时期甚至删除了很多残酷的刑罚,时刑法由提刑司施行,明清时期死刑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分为立决、立即执行和秋后决、秋后执行。从这种刑罚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正才有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听妻入狱的制度”。
古代人们是很重视孝道的,犯了死刑的人就相当于无法向自己的父母尽孝,这也是一种罪孽,所以国家会倾向于让犯了死刑的人留下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也可以维护孝道,还可以增加人口数量,维护社会稳定。
到了时期,于是兴起了听妻制度,到了魏晋时期这个制度才最终完善。这个制度就是让犯了死刑的人在行刑的晚上和自己的妻子住一晚,等到妻子怀孕以后再行刑。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可以留下自己的后代,如果这些还没有成婚的话,家人就会安排女子进监狱,这也算是给这些死刑犯一些安慰了。
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权贵被判了死刑,却成功逃脱的案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权贵地位权势很大,被处死的时候是秘密执行的,而不是在百姓的观看之下执行,把他们的妻子送进去也可以起到确认这些死刑犯无法逃脱,给政府的行刑增加可信度的作用。如果这个死刑犯的家属认为他是有冤屈的,也方便家人在行刑现场叫屈,这样案件就可以被重新审理,而一旦发现这个案件的确是有冤屈的,那么行刑就会暂时中止,然后刑狱司在进行案件调查。
由于死刑是允许百姓在现场进行观看的,而如果百姓对这个死刑犯很有感情的话,现场就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实行这种听妻制度,也能安抚这些百死刑犯,减少一些动乱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帝王的仁政和对人性的尊重,不过这些也都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后世王朝也有很多帝王借鉴这种方式,不过这个制度到了后世经过历代王朝的更替并没有完全被保存下来。到后世由这种听妻制度还衍生出了很多别的人性化的制度,比如我们在电视剧中最常见的临刑前,会给犯人吃饱饭,让这个犯人与自己的家人进行的告别等等。这些制度其实都十分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德之说,也能够看出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对人性也是十分的尊重的。
其实总的来看,这种听妻制度和其他人性化制度的出现,都是有利于帝王的统治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的,这种人性的关怀,使得帝王的统治更加稳固,还体现了古代行刑中的“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一种精神。还有一条原因和封建社会中的迷信思想有关,古代人民认为对这个死刑犯进行临终的关怀意味着死刑犯和执行死刑的人达成了一种和解,这意味着死刑犯在死后不会成为一种有怨气的鬼。
这也让死刑犯在行刑的时候,能够保持一种心情的稳定,这样才能更加方便行刑。从死刑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封建社会早期政府就已经实现了礼法与刑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