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厉害的皇太后都有哪些 皇太后比皇后级别
对古代皇后和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爱句子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皇太后的品级比皇后高吗?历史上有哪些厉害的皇太后?
这么跟你说吧,皇太后是皇后名义上的母亲。一个人你再出息,在讲究孝道的中国,也必须要把父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从以孝道治理天下以来,其实中华两千多年来,孝道都是标准的传统美德,所以皇后要想凌驾于皇太后之上,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汉朝以孝道治天下,所以出了很多著名的皇太后。
中国的史是从开始的,秦朝年纪太短了,15年就灭了。所以400年的汉朝,其实从真正意义上,定义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道德标准。
而汉朝开国之初,就是以孝道治理天下。选拔官员的手段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举孝廉,简单来说就是看看究竟谁孝顺。
我们看的里面,其实都有一个孝字,比如说汉孝文帝、汉孝景帝、汉孝武帝等等,可见就算他们是皇帝也必须要尊重太后,更别说皇后了。
1、时期的太后。还是代王的时候,娶了吕家的女孩儿做媳妇儿。后来、发动了诛灭诸吕的战争,汉文帝的媳妇儿也在这次战争中从历史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窦漪房。
窦漪房当年是宫女,后来被汉文帝看中,成为了他的妃子,后来汉文帝的正妻不见了以后,窦漪房便转正成了正妻。汉文帝称帝后,窦漪房成了皇后。
等到汉文帝去世,窦漪房的儿子汉景帝登基以后,窦漪房就成了皇太后。这是大汉朝第二位权倾朝野的皇太后。
窦漪房很注重亲情,她担任太后期间,不断提拔自己窦家的人,还希望大儿子汉景帝去世以后,让她的小儿子登基称帝,这样她的两个儿子就都做过皇帝了。
这位老太后在位期间,汉景帝的皇后和后来的,在窦漪房面前,别提多老实了。可见这期间太后的权威远大于皇后。
2、时期的太后,几乎毁了大汉王朝。的媳妇儿王政君,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名气了。汉元帝去世以后,王政君的儿子继位,也就是汉成帝。
这日子本来过得不错,汉成帝的后宫来了两个女人,完全抢走了老太后王政君的风头,那就是著名的和她妹妹。
这两个人宠冠后宫,使得王政君的权威尽失。在汉成帝去世以后,王政君果断夺取政权,逼死了赵合德,皇飞燕也从此跌落神坛,再也不具备和王政君斗争的实力。
让王政君没想到的是,自己扶植起来的,居然想着,建立自己的力量。而汉哀帝的皇后,风头也一度盖过了王政君老太后。
可惜汉哀帝登基第6年就挂了,而傅皇后也被奏请废掉,继而选择了自杀。从此王政君太后,成为了大汉朝的太后。他们老王家的人,成为了主宰汉王朝的重要权贵力量。
尤其是后来的王莽,作为王政君太后的侄子,更是权倾朝野,甚至灭掉了西汉王朝。作为这样一位太后,你认为皇后能跟她比吗?
3、时期的太后。邓绥的爷爷是东汉著名的开国元勋大司马,后来嫁给了。在汉和帝去世以后,年幼的汉安帝无法自主理政,所以邓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岁月。
邓太后是个很有政治手段的人,所以满朝上下都听从邓太后的调遣。当时不光皇后说话不管用,就连皇帝说话都不好使。
邓太后在位长达16年之久,是汉王朝实际上的统治者。虽然对大汉朝有功劳,但也不可避免地因为专权而被后世所诟病。
二、媳妇熬成了婆,等你做了皇太后你也可以作威作福。
皇太后和皇后之间,其实不仅没有直接冲突,往往还是主要的角色转换对象。一般皇后只要生了儿子,就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任的皇太后。
即使皇后生不出儿子,一般情况下,下一任皇帝,也会追封上一任皇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这就是规矩。比如说皇帝的皇后就生不出儿子,的儿子皇帝上位以后,依旧将她封为太后,地位还在慈禧之上。
这就是很典型的地位转换,而从实际权力的角度来说,后宫如果可以参政,那么皇太后是完胜皇后的,毕竟皇帝可以不听皇后的话,却很少不听皇太后的话。
如果后宫不能参政,那么就更有意思了,因为皇太后和皇后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大家都是在后宫混饭吃,而皇太后的等级,自然要比皇后高。
三、从孝顺角度来说,皇后也得听皇太后的。
自古只听说皇太后垂帘听政,独断专权的,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皇后也能这么干的。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允许皇后随意插手朝政的,毕竟年纪大的皇帝还是有点是非观的。
皇帝对皇太后,其实一点办法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他们必须要讲究孝道,没有孝顺这两个字,他们连皇位都坐不稳,这就是皇太后和皇后的区别。
因为汉王朝开了一个好头,所以后面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普通人家父母去世,还要守孝三年,更别说天下表率的皇帝了。
所以不管是汉唐还是宋明清,皇帝都需要讲究孝道,这么一来皇太后的地位,在无形之中,其实就被拔高了。至于皇后,只能等着媳妇熬成婆以后了。
给她们俩论品级其实意义不大。
皇后绝对是一品,也就是后宫品级最高的一位。皇太后则是没有品级的极品,后宫妃嫔得听从皇后的调遣,而皇后,却需要听从皇太后的话。
为啥会这样?简单粗暴地来讲,因为皇帝比皇后大,是皇帝任命的皇后。而皇太后却比皇帝还要大,谁能正经去任命皇太后呢?换句话说,皇后可以被废掉,皇太后怎么个废法?皇帝不是亲生的除外。
参考资料《汉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