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此强大,为何安禄山敢兴兵造反呢?
古代造反,基本上都在乱世。那时候,自然灾害频发,民变四起。中央对全国的控制力严重减弱,皇权的威信不在,地方上不服从中央的管理,不听中央的安排。这时候,那些拥兵自重的诸侯们,找个借口造反,那也是很正常的事。而且造反的诸侯都明白,在那时造反,他们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
一个非常意外的情况。当时唐王朝国泰民安,没有遇到什么自然灾害,也没有什么民变,地方上的藩镇也都各安本分,没有谁有异心想造反。安禄山当时虽然拥有三个藩镇的兵力,但也并不算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安禄山居然发动造反,从边关一路杀来,,先夺洛阳,再夺长安,居然成功了。那么,究竟是谁给了安禄山这么大的胆子,安禄山凭什么就觉得他能够成功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要从古代皇权社会的特点及当时的情况来考虑。
一、皇权的漏洞。
古代皇权社会是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地方的权力小,中央的权力大。臣民的权利小,的权力大。这样一个特点,可以保证中央处在一种高度统一的状态。这样一种体制,也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皇帝的存在太重要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只要皇帝这个地方出现了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出现问题。皇帝一旦被蒙蔽,被撺掇,社会就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尤其是在兵权上,谁要是稍微有一些异动,就有可能被杀头。网上有一种说法,说规定,没有他的命令,就算是都城出现什么问题,在外面的将军也绝对不准把军队带回来。最终,一呼百应,葬送了秦王朝。这个话虽然极端了一点,也说明,在皇权社会,权力结构有多大的漏洞。
的时候,虽说当时国泰民安,天下安定。唐玄宗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唐玄宗,穷兵黩武。而安禄山就抓住这一点,把唐玄宗给蒙蔽住了。
他蒙蔽了唐玄宗哪些地方呢?一是唐玄宗喜欢被吹捧,他就尽力吹捧唐玄宗。二是唐玄宗喜欢别人忠诚,他就尽力表现出忠诚的样子。三是唐玄宗多疑,他就利用这一点,让唐玄宗不会轻信别人。就算有人告诉唐玄宗,安禄山造反了,唐玄宗也不相信。
唐玄宗被蒙蔽,唐玄宗不发号施令,,大臣们都不敢随便下命令,各地的军镇也不敢随便动用军队。由此,安禄山能够一路杀到长安。
二、信息的盲区。
古代社会,信息不畅。信息不畅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听到有限的声音。尤其在军队里面,长官的声音,就是最正确的声音。陈胜吴广为什么要打着和项燕的旗号来起事?因为当时信号不畅,大家并不知道扶苏、项燕已经不在人世。所以都觉得陈胜吴广说的这个话好有道理。
同样的,安禄山告诉士兵们,朝廷中出了这样的奸臣,他把皇帝挟持起来,皇帝做不了主。现在,皇帝让我们带部队去“”呢!士兵们不了解真实情况,觉得这确实是一件大事情。你想啊,奸臣窃命,天子蒙尘,多么严重的问题。所以,大家就跟着安禄山打起来了。他们并不以为他们在造反,反而认为他们在干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就这么着,一直打到了长安。就算后来发现了错了,但,改不过来了。
三,拓边的厌倦。
古代皇帝都喜欢好大喜功,,这在古代将士那里,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那是无休无止的苦役。长期在塞外,忍受。家里面的农活没人干,无法和家人团圆。而且很可能随时随地都有生命的危险,死了也不一定能够被人记住。“可怜无定河边骨,正是闺中梦里人。”“一将功成万骨枯”。就算有功劳,那也是将领的。将领又觉得,就算打胜了,朝廷中有奸臣在皇帝身边进谗言,自己得不到一个好。易老,难封,这仗打得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将领们也厌倦。
唐玄宗时期,以上讲的特点非常典型,将士们有着深深的厌倦情绪。而安禄山正是抓住了将士们的这种厌倦情绪,鼓动大家杀回去。杀回去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就可以封妻荫子,就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最终大家都跟着安禄山疯狂地打起来,就轻易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