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有杀心的呢?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初,在击破赵军二十万,杀,虏赵王歇,威震天下,其后,韩信便以降将为谋士,从其计,做如下举措
第一步派兵四略赵地,收编赵军,安城抚民,建设战时和谐社会。
第二步立刻摆出北上姿态,并手书一封,派使者出使,燕王臧荼慑于韩信的威势,果然从风而靡,不战而降了。燕赵百姓避免了一场兵燹的荼毒,汉军士卒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是双赢的结局。
第三步派使者向汉王报捷,并请求立为赵王,以镇抚。
前面两步都没有问题,关键是第三步,韩信的行为颇值得商榷。让张耳来当赵王,这个人事安排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赵国不同魏代,其幅员辽阔,足足有五十余座城池,兼且民风彪悍,不派一个的诸侯王加以镇抚,的确不行。张耳是老一辈的抗秦革命家,又是汉王的未来亲家,且在赵地人脉广,根基深,正是赵王的不二人选,韩信即便不提,汉王也迟早要任命张耳为赵王的,况且还有的韩王信的先例不是?
关键是这种极度敏感的事情不能由韩信来提,一个功高盖主的将军,推荐自己的副手去当诸侯王,这合适吗?哟,你韩信好厉害耶,都能让你的副手当王了,那你该当什么呢?明显就是想借此拉拢张耳,并投石问路,为自己以后更上一台阶埋下伏笔。
不管韩信这么做是出于何种考虑,可以肯定的是,当汉王得知韩信一朝而下赵,传檄而定燕,越位而请立,他的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韩信啊韩信,难道你已经骄傲到连一国之君都要决定了吗?你可真是让寡人不安心哪!
汉王竟没有对韩信的越位之举做出任何批评,反而嘉许了韩信一番,同意封张耳为赵王,但要等彻底平定赵国后再正式建国。消息传来,张耳欣然接受了诸将的祝贺,这么做的时候,他意味深长的看着韩信,满眼都是感激与同情的神色。
张耳老而无甚将才,其人不足为惧,让他当王也没什么,关键是韩信,他才是真正让汉王疑忌的人啊!除了张耳,汉王对诸将皆有封赏,被任命为赵相,被提拔为代相,诸将是一片,互贺之声不绝于耳,只有韩信面无表情的独坐一旁,仿佛一切事不关己,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灭赵一役,韩信以不到敌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击破赵军二十万,平定燕赵万里疆土,他在汉军中的威望,与日俱隆,一时无两,大批将士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如今的大将军韩信,才是真正了,收编赵之降卒后,他手下已足足有了二十万多万军队,这是一股足以左右天下局势的恐怖力量,不仅诸将信服,诸侯丧胆,汉王顾忌,就连眼高于顶的项王,也不得不对他这位从前的部下。
项王也知道韩信是个有本事的人,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韩信竟然如此厉害,短短四个月,就搞定了他四个盟国,北方这些诸侯们可真不中用,看来还得我战无不胜的楚兵出马才行。于是,项王只得抽出一部分兵力渡过黄河,联合魏、代、赵残余势力,与韩信汉军数度交战,试图收回一些地盘,减轻北面的军事压力。
项王还是太看轻韩信了,既不亲自出马,也不遣龙且、钟离昧等大将,只是派一些小脚色来跟韩信周旋,那还能讨着便宜?结果不到一个月,韩信就轻而易举的将这些小啰啰给收拾了,顺便还夺取了一些地盘,项王很恼火,他决定派他的头号大将龙且出马,给韩信点儿颜色看看。
,项王失算了,关键时刻,汉王使了一招反间计将九江布诱反,楚军后院着火,项王无奈只得转派龙且去平叛,韩信抓住时机,将赵境内的楚军全部扫清,打通赵国与荥阳之间的通道,不断派兵去增援被项王打的惨兮兮的汉王。
汉王在韩信与的帮助下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没过多久,龙且就击败英布,收编了他的军队,以战胜之姿,增援至楚军荥阳前线。项王于是将韩信放在一边,倾全力猛攻汉王,汉王危在旦夕,乃命韩信速速领兵来援。
看来攻齐一事,只能暂且搁置了。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春,韩信、张耳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河内郡,直至魏地最南部的小城修武(因时路遇暴雨而曾在此处停驻修兵练武而得名,今位于河南省获嘉县境内,)驻军,隔着黄河与荥阳、成皋一线的汉军成南北呼应之势,以解之急。但韩信并没有立刻轻举妄动派主力南下,因为现在还不是渡河与项王正面对决的时候,身为一个兵家,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况且,赵国的局势还未稳定,万一他与项王交上火,相持日久,燕齐趁机去攻赵,魏代余孽再趁虚而动,北方局势将一片糜烂,到时韩信进也进不得,退却之路又被截断,这几个月无数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好局面,将会白白断送!而刘邦那边荥阳成皋至巩县、洛阳一线仍有很大纵深,应尚可回旋一段时间。所以,他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观望,且看局势发展,再定行止不迟。毕竟后方的还没有动起来,动一动局势就活了。
刘邦出离了愤怒,不管韩信的眼中是不是只有大局,反正这小子眼中没有寡人,这种事情在汉军中绝对不允许发生,所以他决定展现一下自己高超的权谋艺术,给韩信好好的上一节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