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大太监吴良辅?

历史人物 2022-10-24 14:45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民间传说吴良辅曾经与生母佟妃对食,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不是,康熙继位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大太监吴良辅?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末年,年纪尚小的吴良辅就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明朝有内十二监,都是由宦官管理,十二监总领事叫提督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都出身司礼监。除此之外还有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主京城,吴良辅顺势投降了,成为的贴身太监,继续在宫廷发光发热。

  在清朝初期,和清太宗时期是没有宦官制度的,到顺治入关之后,接收并安置了明朝投降的宦官,才有了宦官制度。

  顺治亲政之后曾与朝臣们分析前朝利弊,他说明朝亡国与宦官乱政有很大关系,顺治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顺治还仿照时候的旧制,铸了一块铁碑立在交泰殿门口,明文规定凡是有不法行为的太监,一律凌迟处死。

  别看顺治亲自定下了这条规矩,但他却是第一个违背的人,因为他后来很快就宠信上了太监吴良辅。

  清朝刚入关时皇宫里没有太监,由负责管理皇宫事务,宫女太监也都归内务府管理。由于紫禁城面积太大了,宫廷各项事务也比较多,典仪制度异常繁杂,内务府制度当时也不够完善,维持庞大的宫廷运行有些困难。

  这时候贴身太监吴良辅就站出来为顺治分忧了,他向顺治提议,仿照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十三衙门来帮内务府分担工作,十三衙门的负责人都由太监出任,这其实就相当于架空了内务府的权力。

  内务府向来由上三旗包衣掌握,顺治当时还是太年轻,他没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和隐患,只是觉得把权力交给贵族掌握的内务府,不如交给从小陪伴自己的吴良辅,于是欣然采纳了吴良辅的提议。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下谕旨,指出“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正式设立十三衙门。

  通过这件事顺治还发现吴良辅很有才能,也越发宠信和重用他。吴良辅权势极大,于是有人猜测他与康熙生母佟妃发生了一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关系。

  不过嗑这对cp实在太牵强了,吴良辅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没收了枪炮,清朝接收他们以后,也对他们这些投降的宦官进行了二次体检,他绝对是空空如也的真太监,不可能与宫中发生一些深入浅出的关系。

  虽然清朝初期宫廷里也延续了明朝宫廷的对食风气,但只有之前的汉人宫女才会与太监对食,满人宫女是非常看不起太监的,根本不可能与太监对食,更何况康熙生母当时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更不可能与太监发生一些“指上谈兵”和“口若悬河”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吴良辅不是因为与康熙生母有暧昧关系而被诛杀,那康熙又是为什么要杀他呢?

  吴良辅的死纯粹是因为在他身上冒出了宦官干政的苗头。他提议由十三衙门替代内务府管理皇宫事务,而十三衙门的负责人都是宦官,这大大提升了宦官的权力和地位,吴良辅是在为宦官干预朝政铺路,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

  而吴良辅能获得顺治宠信还在于顺治的个人经历,顺治6岁即位,14岁亲政,在未亲政这期间一直是由叔叔摄政王把持朝政。

  顺治亲政之后也没有彻底自由,虽然摄政王多尔衮死了,但顺治的母亲还在啊,孝庄就像现在大多数母亲一样,对顺治的事业和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干预,连顺治的两任皇后都是由孝庄从娘家挑选的。

  顺治先是被多尔衮控制,后来又被母亲孝庄太后管制,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性格十分叛逆。而吴良辅自幼在皇宫长大,善于揣摩上位者的心思,对顺治百般讨好和服从,再加上他与顺治朝夕相处,顺治心理上对吴良辅极为依赖。

  清朝不光太监是用了明朝投降来的,各级行政班子很大一部分也是吸纳了明朝的人员。虽然顺治明令禁止官员们私下交往、私人宴饮,他认为如此就可以永远杜绝朋党。

  但这些前明官员在明朝时期就养成了巴结权宦的习惯,眼看吴良辅如此受宠,不少官员都来巴结他,走他的门路,希望能借他的口在顺治面前美言几句好获得提拔。后来就爆发了陈之遴案。

  陈之遴是十年(1637年)的榜眼,出身浙东的名门望族,后参加,才华横溢,善书法、工诗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早年常和等文坛领袖诗词唱和。

  但这个陈之遴却是个墙头草,为人贪婪,善于见风使舵和讨好谄媚。他比多尔衮的年纪还大7岁,当初多尔衮摄政时,陈之遴为了讨好多尔衮,竟然称多尔衮为“恩父”,之后陈之遴靠着给人当儿子一路升到礼部侍郎。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展开政治清算,这时候“大孝子”陈之遴也不敢站出来替“恩父”说话了,反而举报揭发多尔衮的罪行去讨好顺治,而顺治由于生长环境的关系就喜欢别人顺从自己,况且陈之遴还非常有才华,马屁功夫十分独到,顺治认为陈之遴非常有才能,不仅没追究他当初依附多尔衮的黑历史,反而还晋升他为兼,加。第二年,又授予他弘文院大学士。

  吴良辅和陈之遴相见恨晚,臭味相投,内外勾结,把当时官场搞得乌烟瘴气。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之遴和都督同知王之纲、御史王秉乾联合吴良辅纳贿作弊的事被人检举揭发,按照顺治自己定下的规矩,宦官不得结交外臣,干预朝政,吴良辅和陈之遴都应该被处斩。

  顺治舍不得杀掉他们,于是下旨以“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的理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只把陈之遴罢官抄家,流放盛京沈阳,王之纲流放尚阳堡。而吴良辅则得到了顺治的庇护,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处罚。

  顺治的行为引起了孝庄太后的反感,早在顺治听从吴良辅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时,孝庄就劝顺治不要改革内务府制度,不能让宦官掌权,但叛逆的顺治还是一意孤行。

  后来吴良辅又结交权臣、收受贿赂、干预朝政,这更让孝庄嗅到了宦官乱政的味道,但孝庄明白如果自己出面劝阻,顺治反而会更加宠信吴良辅,陈之遴案发生后,孝庄按兵不动,没有强硬要求顺治严惩吴良辅。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开始接触僧人,成为信徒,经常召见佛学界的人交谈询问,并给自己取了法号“行痴”,潜心研究佛法不理政事。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顺治的宠妃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顺治陷入了痛苦之中,的他产生了弃位出家的想法。这个想法被孝庄太后制止,于是顺治就想到找替身代替自己剃度出家皈依佛门。这个人就是顺治最信任的大太监吴良辅。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顺治在悯忠寺(现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为吴良辅举行了隆重的剃度仪式,顺治亲临现场观看了仪式并发表讲话。岂料当天回宫之后顺治就感染了天花病毒。

  当天夜里顺治高烧不退,他预感自己病体沉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于是在初六那天深夜紧急召见礼部侍郎兼掌院学士王熙和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到口授遗诏,遗命第三子康熙继位,命索尼、苏克萨哈、、四大臣辅政。康熙继位也是得到了孝庄的认可,否则这道遗诏根本公布不出来。

  就这样,8岁的康熙继位了,他的生母永福宫佟妃与顺治的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慈和皇太后。可惜,康熙登基仅仅两年后她就因病去世了,年仅24岁。佟妃死后葬在了清孝陵,上“”。

  而吴良辅走在了佟妃前面,顺治刚去世,孝庄就对吴良辅下手了。顺治去世的时候吴良辅还在悯忠寺当和尚,孝庄立刻命人去悯忠寺把吴良辅抓了回来,然后下懿旨以“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吴良辅诛杀。

  孝庄为了尊重康熙,又在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以康熙名义下了一道圣旨,痛斥吴良辅干预朝政、结党营私。

  康熙的圣旨中历数吴良辅罪责内官吴良辅,阴险狡诈,巧售其奸,荧惑欺蒙。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名色。广招党类,恣意妄行。钱粮借端滥费、以遂侵牟。权势震于中外,以窃威福。恣肆贪婪,相济为恶。假窃威权,要挟专擅。内外各衙门事务,任意把持。广兴营造,糜冒钱粮,以致民力告匮,兵饷不敷。

  圣旨中还明确强调清太祖和清太宗时期不设宦官就是担心宦官乱政,但入关后既然设立了宦官制度那就要严格对宦官进行管控,以防后世出现宦官乱政的事情,处死吴良辅就是杜绝宦官乱政的典型案例。

  康熙的圣旨中强调我太祖太宗、痛鉴往辙、不设宦官。先帝以宫闱使令之役、偶用斯辈。继而深悉其奸。

  之后孝庄又下懿旨将十三衙门尽数废除,恢复了内务府对皇宫事务的管理职权,具体事务由敬事房管理。

  从此以后对宦官结党干政的事极为敏感。三十九年(1774年)奏事处太监高云从收受贿赂,泄露了官员任免档案,乾隆知道后非常愤怒,立刻依祖训将高云从凌迟处死,相关官员全部被革职流放。


  由此可见吴良辅的被杀给后世清朝皇帝树立了严惩宦官干政的典范。从此以后清朝宦官都能够恪守本分,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宦官干政的事情。

  所以说吴良辅实际是被孝庄太后诛杀的。孝庄太后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对于清朝入关后的政治体制建设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后世皇帝的执政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框架,关于宦官干政的问题她也给出了处理的范本。孝庄太后以康熙的名义下旨公布吴良辅的罪行,就是为了警醒后世皇帝,严肃杜绝宦官乱政的现象。

  其实康熙继位时年仅8岁,他哪知道吴良辅该不该杀,吴良辅的死也并不涉及宫廷丑闻,而是孝庄太后树立的反面教材而已。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