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张飞称“燕
,字云长,本字长生,末年麾下,以忠义见称于后世。关羽去世后,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时期,尊为“武圣”,与“文圣”地位等同。在小说《演义》中,名列“”之首,使用青龙偃月刀。下面爱句子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就会发现出场一般自报家门“常山”,而的“燕人”跟他差不多,为何关羽却从不这样自称?
第一,关羽是杀人在逃通缉犯,不方便自报家门;第二,关羽熟读《左传》,算是半个文化人 ,所以不会自称云长,自称表字在当时是非常没有素质的表现第三,赵子龙中的“赵”、张翼德中的“翼”,都是第四声,在战场上喊起来特别有气势,而三个字都没有第四声,喊起来就失去了那种气势。
关羽是河东解县人,之所以跑去涿郡,是因为有命案在身。
“我乃常山赵子龙”,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对这句话可谓是如雷贯耳,尤其是长坂坡那七进七出的场面,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
,很多人不仅对赵云的字“子龙”有了深刻的印象,对赵云的老家“常山”也印象深刻。
无论古今,乡土情怀是中华民族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的一种感情寄托,而对外人报名号的时候,提到自己的家乡更是一种常态,它不仅是自身的一个标签,便于与他人分辨清楚,更是透出一种“今日我以家乡为荣,明日家乡以我为荣”的乡土情怀。
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个出场的人对外人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的家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赵云之外,想必就是“燕人张翼德”了。
当阳桥头,张飞据水断桥,面对大军追来,大喝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
不仅吓破了曹军士兵的胆,连曹军将领夏侯杰都因受到惊吓肝胆碎裂,从马上摔了下来,当场死亡。
,作为与张飞、赵云齐名,甚至是名声更大的关羽却很少自报家门,一般轮到关羽出场,总是摸着自己的长髯,慢吞吞地说道“关某如何如何。”
为何关羽不敢自报家门呢?
这其实与他的来历有关,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第一次出场就是在涿郡与刘备、张飞相识的那一段,,关羽对刘备曾有自我介绍
吾,名羽,字长生,故这里将能遮荫的大树比作车盖。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虽然关羽介绍说自己是看不惯豪强,这才出手杀人,可是无论哪朝哪代,动手杀人都是犯罪的,他这才从河东跑到涿郡。
这也是关羽对人从来不自报家门的根本原因,刘备、张飞与他,坐一起喝几杯酒,成为了生死兄弟,自然不需要隐瞒。
但怎么说,他的杀人在逃的身份是抹不掉的,在早期,需要躲避官府和仇人,不仅不能张扬,还得隐姓埋名;后来之后,虽然不再怕别人知道他的家乡,可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以及以前的黑历史不想曝光在外人面前,这两个原因导致他也不会随意对人自报家门。
有文化的都不会自称表字,可见关羽是个文人
在三国时期,一般人的名字是两个字,而复姓就是三个字,如刘备、曹操、,、。
这两个字分别是名。
而三国时期,每一个士人,成年之后都会有一个字,又称表字,比如刘备字玄德,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
除了称呼姓名之外,还有一种称呼,那就是直呼表字,或者面加表字,如孔明、。
这种称呼一般不会自称,都是关系比较好的亲友长辈才能这样称呼。
因为,表字本来是对名的补充和解释,就是用来让人称呼自己的,而直呼名字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除非正式公文,很少有人直呼名字的。
所以,这个表字与名通常是一个意思,或者是彰显其德,隐含有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意刘备与曹操的玄德、孟德就是彰显其德;而关羽的云长、赵云的子龙其实就是对名的一种诠释、补充。
三国时期,与外人说话时候自称一般称名,表示自谦,外人称呼你一般称呼字,表示礼貌。
所以关羽、赵云对外人理论上应该自称关羽、赵云,外人称呼云长、子龙。
无论是长辈、晚辈还是平辈,自称都是不能称呼字的,就像张翼德、赵子龙这种称呼,如果出自他们本人之口,那是一种相当没有涵养,相当不礼貌的做法。
哪怕是第一次见面,需要介绍自己的字,那也是在介绍名之后再顺便提一句常山赵云字子龙。
而张飞与赵云之所以如此自称,想必是非士人出身,而关羽却熟读《左传》,自然需要与二人有所不同,《》裴注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江表传曰羽好传,讽诵略皆上口。
民间传说,在关羽投奔曹操的时候,因为刘备不知所踪,留下刘备的两位夫人与关羽同处曹操大营,曹操为了离间关羽与刘备,竟然安排关羽与两位嫂嫂共处一室,关羽为了避嫌,想了一个办法。
他坐在窗前,点着灯,手握一本《春秋》,一读就是一整夜,所以有了关羽熟读《春秋》的说法。(不过这个《春秋》并非孔子所著《春秋》,而是左丘明的《左传》,一般又称为《左氏春秋》。)
其实以上两个理由都是闲谈,毕竟《三国演义》只是一本通俗小说而已,作为文学作品,并非历史书,没有那么多讲究,真正让关羽不和张飞、赵云一样自称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名字中间都没有第四声,喊起来没有那种震慑敌人的气势,所以才不自称“我乃解良人关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