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与吕雉势同水火,为何刘邦生前没有想过
,亦称,秦汉时期济阴定陶人,宠姬,生下。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戚夫人与势如水火,吕后性格又是睚眦必报。刘邦既然如此喜欢刘如意,宠爱戚夫人,为何刘邦生前没想过如何保护戚夫人,比如杀死吕后?
事实上刘邦在临死之前,并非没有对戚夫人施加保护,只是戚夫人的性格已经注定了她会死在吕后手中,吕后的恶毒,又让其死亡方式变得残忍至极。
戚夫人的取死之道
戚夫人是一个恃宠而骄、欲壑难填、不识时务的女人。
有一次进宫奏事,进门发现刘邦正与戚夫人拥抱在一起,周昌见此情景拔腿就跑,而汉高祖连忙追了上去。
追到周昌之后,刘邦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
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是跟夏、一样的皇帝。”
刘邦听后并不恼怒,反而哈哈大笑,心中却是对周昌有了敬畏之心。
刘邦得到戚夫人的时候,已经做了汉王,此时的吕后早已年老体衰,再加上已经,于是开始,整日与美色相伴,而戚夫人只不过是其中最受宠的一个。
等戚夫人生了刘如意之后,经常将孩子抱到刘邦面前,因为刘邦觉得这个孩子比起吕后所生的太子,更像自己,于是产生了换太子的想法。
刘邦说了一句“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若无,更换太子一事几乎成为定局。
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留侯世家》
后来张良请出商山四皓出山,这才终止了刘邦的这个想法。
为了换太子一事,连久不出山的留侯张良都亲自出来劝说,这一事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满朝上下,无所不知,身为太子之母的皇后对此可谓是耿耿于怀,对差点取而代之的戚夫人也深深地恨上了。
戚夫人与吕后势成水火,而刘邦对此也是心如明镜,他知道,一旦自己驾崩,以的性格,绝对不会让戚夫人有好日子过,而差点取代太子的刘如意,估计也难以保全。
这时候刘邦是怎么做的?
刘邦让戚夫人服软,对刘如意加以保护
留侯张良出山之后,并没有直接去劝告刘邦,跟他硬刚,而是采取迂回措施,请来了四个人,这四人就是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末年的四位隐居博士(时期官职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因为不满秦始皇而隐居商山。
刘邦一统天下之后,曾多次征召这四人出山为官,但都被他们拒绝,而留侯却以太子的名义将他们请出山,辅佐太子。
刘邦见了这四人之后就问道“多年来我一再请诸位高人,你们却都避而不见,为何如今会出山来追随太子?”
四人回道“陛下一贯轻慢高士,我们不敢自取其辱,而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争相仰望,臣等也自愿出山。”
四人走后,刘邦叫来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对戚夫人说“我本想更换太子,有这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经丰满,皇后以后真是你主人了。”
戚夫人听到刘邦的话,当场痛哭不已,刘邦地安抚她“来,你给我跳舞,我为你唱歌。”
于是,刘邦即兴做了一首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翼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又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为何刘邦见了商山四皓之后就彻底淡去了更换太子的想法,一则是商山四皓代表民意,毕竟他们这身份除非自愿,其他人难以强求;二则是刘邦知道这是留侯张良的主意,虽然张良没有当面相劝,这个做法比当面劝说更加表现了张良的态度。
刘邦对戚夫人说的很清楚,从此之后,吕后就是戚夫人的主人,言外之意是要戚夫人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再与吕后正锋相对,否则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而且,为了保护刘如意,刘邦也是费尽了心思,给他挑选了一个最佳国相。
因为刘如意是赵王,只要有一个可靠的国相保护,远离京城,自然能免受吕后的暗害。
刘邦选的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周昌,连汉太祖高皇帝都有点敬畏的耿直大臣。
这个周昌跟吕后也有过一段交集,曾经吕后曾当面跪谢过他。
刘邦想换太子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劝不动刘邦,周昌当时非常气愤,据理力争,刘邦问他理由何在 ,周昌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因为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尤其是当气愤的时候,口吃得更厉害,于是这句话中有了两个“期期”,与时期的的“艾艾”合称为“期期艾艾”。
周昌的这句话虽然没有能劝动刘邦,刘邦看到这样子,也高兴地笑了起来,暂时放下此事。而吕后正好躲在东厢房,听到了周昌与刘邦的争论。
当刘邦走后,吕后当即走了出来,见到周昌就跪谢道“若不是您据理力争,太子之位就保不住了。”
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
因为周昌与吕后的这段渊源,刘邦也深知,因为周昌的性格,哪怕因为刘如意而得罪了吕后,也不会有性命之忧,才特意让周昌这个开国功臣降职去做相。
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彊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史记·张丞相列传》
有了周昌的保护,刘邦心中大定,满心以为刘如意能安全长大成人。
没想到,吕后的性格中有一股狠劲,未达目的誓不罢休。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当即派使臣召刘如意入朝,国相周昌知道其中猫腻,直接拒绝了使者,推说刘如意身体不好,不能前往。
如是再三的,每次使者前来,周昌一直坚持不送刘如意进京。
吕后没有办法,就召周昌入京,并对其一顿臭骂“尔不知我之怨乎?而不遣赵王,何?”
更令周昌无奈的是,周昌刚入京不久,吕后就派人前往赵国,将刘如意带回了京城,这一次刘如意失去周昌的保护,终于入京,不久就被毒死。
周昌深感自己愧对刘邦的临终托付,之下也称病引退。
戚夫人的看不清局势
戚夫人之所以如此受宠,并非仅仅因为她的美色,更在于她能歌善舞,有极其出众的艺术才华。
刘邦刚死,吕后就将刘邦所有受宠的妃囚禁起来,被囚禁中的戚夫人哀怨之余做了一首歌,就是著名的《戚夫人歌》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
这首歌的意思相当浅显易懂,儿子在外地为王,母亲却被幽禁,还要从早到晚舂米,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死了,谁能告诉我在三千里外做王的儿子,让他来救我呢?
这首歌充分反映了戚夫人的遭遇,以及渴望被救离苦海的哀怨之情,那么她作这首歌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明白,此时的汉高祖刘邦刚死不久 ,刘如意才10岁,根本没有能力救出戚夫人。
而登基,虽然惠帝是吕雉的儿子,毕竟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吕雉也没有如同后来一般权倾天下,此时能救戚夫人的并非她的儿子,而是汉惠帝。
如果这首歌能传到汉惠帝耳中,如果汉惠帝稍微强硬一点,以他仁慈的性格,顾忌兄弟之情,放她出去,还是有一丁点可能的。
可惜,她高估了汉惠帝,远远没有刘邦看得清,汉惠帝不仅没有能救出这些刘邦的后妃,甚至亲自出马,也没能救得赵王刘如意一命。
结果就是,这首歌非但没有成为她的救命之歌,反而成了催命亡曲,吕后得知之后,更是忍无可忍,终于开始对赵王下了毒手。
要知道,从刘邦死后大半年的时间,戚夫人与其他后妃一起,一直被囚禁,其实吕后也没有非得处死她们的想法,只是想折磨一番,如果戚夫人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形势,听从刘邦的安排,向吕后服软,最起码不再去刺激她,吕后未必会如此处心积虑去害死刘如意与戚夫人。
,戚夫人出身高贵,从她非要为儿子争得太子之位就可以知道她的性格如何,也就决定了她并不会按照刘邦所说,将吕后当做女主,乖乖听话,她的死是注定的。
刘邦可不可以在临死前杀死吕后呢?
虽然刘邦不可能名正言顺让吕后殉葬,找个罪其赐死,还是有可能的,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1.戚夫人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要知道,戚夫人只是刘邦众多后妃中的一个,虽然最受宠,可是绝非唯一,不可替代的那个,她有什么面子让刘邦亲手杀死自己的糟糠之妻?
刘邦想立刘如意为太子,可并不仅仅是因为戚夫人的原因。
从刘邦死后,刘盈的表现可以看出,刘盈性格软弱,却是与刘邦的性格相差甚远,才有了“高祖以为(刘盈)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这个想法。
别说戚夫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还未必比得上吕后,哪怕两人同等重要,刘邦又如何会为了一个亲人而杀死另一个?
2.刘邦欠吕后的
其实,在刘邦死前,对吕后也是有所忌惮的,对她干预朝政也是非常不满,在临死之前,派遣与去杀死。
因为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常对吕后言听计从,又手握重兵,这才有了临死前下令杀死樊哙的做法。
可惜,陈平为了自身仕途,违背了高祖的命令,与周勃留下了樊哙的性命。
虽然没有杀樊哙,刘邦对吕后的忌惮可见一斑,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也一直没有杀死吕后,甚至连废掉皇后之位的想法也没有。
根本原因是,刘邦欠吕后的,还不止一次。
吕雉下嫁刘邦年轻的时候,不事劳作,家里穷困,连饭都经常跑到大哥家里打秋风,而吕后的家庭条件就好多了,吕后的父亲与沛县关系非常好。
就是在这种身份悬殊的背景下,吕雉嫁给了刘邦,而且吕雉比刘邦小整整15岁,当时刘邦还有一个儿子()。
吕雉被俘相争之时,曾有一个典故 ,将刘邦的父亲放在火上烤,以此威胁刘邦人,让他退兵,当时刘邦说,“煮熟之后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当时被项羽俘虏的不仅有刘邦的父亲,还有他的妻子吕雉。
自刘邦起兵之后,因为常年征战,顾不得家人,不仅没能好好照顾吕雉,反而使得她落入敌军手中,一介女流被敌人俘虏 ,其遭遇可想而知。
作为丈夫的刘邦,责任不可推卸。
有这两点在,刘邦称帝之后哪怕疏远吕雉,都不值一提,但凡有点感情的人,都不会对这个女人生出必杀之心。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是真心的,也不是没考虑过她与吕后的矛盾,作为一个男人,他也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自己的女人,只是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凡事不可预料,戚夫人不听自己的安排,吕后更是彻底黑化,哪怕刘邦在天有灵,也只能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