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派遣大军讨伐高句丽,为什么最后惨败?
(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下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612年,隋朝大业八年。这一年,调集了上百万大军,前往辽东征讨。
对于隋炀帝当时到底征调了多少军队,千年以来,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不过,据史学家们推算,当时调集的主力军队,数量不会低于120万。如果再加上负责后勤补给的运输人员,这场战争当中,隋朝征调的人力总数,不会低于500万!
,隋朝倾尽国力,发动的这场战争,非但没能灭掉高句丽,反倒是把自己给拖垮了。这场战争结束之后,还不到四年时间,隋朝便彻底灭亡了!
那么,这场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过程到底是怎样的?为何会将隋朝彻底拖垮?在这场战争当中,隋朝到底又犯了哪些错误呢?
隋朝和高句丽之间的矛盾,其实还得从隋朝建立的时候说起。公元581年,篡取了的皇位,建立了隋朝。此后,隋朝先是休养生息,,对北方的进行分化打击,削弱突厥的力量。然后,到了公元589年的时候,杨坚派大军南下,灭了南陈政权,彻底统一了中原。
隋朝统一天下之后,又对北方的突厥,持续进行打击。在隋朝的持续打击下,突厥最终分裂成了和,国力迅速衰退。到了隋文帝在位后期,突厥名义上已经开始臣服于隋朝,无法再对隋朝产生致命的威胁了。
不过,在此期间,隋朝却发现了一个新的敌人。
这个敌人,就是盘踞在辽东地区的高句丽政权。
高句丽政权的历史,同样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的时候。最开始的时候,高句丽只是辽东地区一个小规模的部落政权,后来,随着中原这边,进入了混乱的时代,以及南北朝时代。中原内部常年分裂对立,无暇顾及边疆地区。所以,高句丽才得以不断吞并其他小势力,逐渐发展成辽东地区最大的一个政权。
到了隋朝开国的时候,高句丽已经十分强大。虽然还没有彻底统一辽东和朝鲜半岛,但本身却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了东北亚地区的霸主。东北亚仅存的几个小国,迫于高句丽的强大,也只能纷纷臣服于高句丽。
据史学家估计,此时的高句丽,总人口数应该不低于四百万人。此时的高句丽,已经足以对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且,相比突厥,高句丽更近似于农耕型文明。如果说,突厥对隋朝的威胁,还仅限于袭扰。那么高句丽和隋朝之间,就是生存的冲突了。
同为农耕型文明,双方都对土地有着根本性的需求。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对于这一点,高句丽的统治者,也是心知肚明。尤其是隋朝建立之后,高句丽在东北亚地区,已经没有了扩张的余地。到了这个时候,高句丽和隋朝的冲突,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
自从隋朝建立开始,高句丽便经常南下,骚扰隋朝的边境。甚至还曾和突厥联手,给隋朝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等到隋朝将突厥彻底打压下去之后,高句丽也只能暂时臣服于隋朝,但即便如此,高句丽依然没有停止对隋朝边境的骚扰。
高句丽的政策其实很简单,既不和隋朝彻底撕破脸,一直保持对隋朝称臣的状态,也不停止对隋朝的袭击,要的就是通过小规模的袭击,不断削弱隋朝边军的力量。
公元598年,高句丽派出一万精锐,袭击隋朝的辽西边境。虽然被成功击退,也给隋朝造成了不小的折损。于是,在这一年,隋文帝派出了三十万大军,由他的小儿子杨谅统领,从水陆两线进兵,直扑平壤,打算一战灭了高句丽。
但结果,隋朝这次出兵,运气不太好,恰好遇上了一场大风暴。这场恶劣天气,最终导致隋朝的水军几乎,葬身于海底。而陆军这边,因为下雨导致道路泥泞,补给跟不上,还产生了瘟疫,只能撤退。
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三十万大军远征,连高句丽的主力军队都没摸到边,便被迫撤了回去。
不过,隋朝的这次远征,对于高句丽来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毕竟,单以国力来说,高句丽是怎么都不可能比得上隋朝的。所以,当高句丽见到,隋朝轻易便调动了三十万大军,顿时被吓到了,连忙上表称臣。而隋朝这边,接到高句丽的道歉信之后,也没有继续追究下去。
隋文帝时期的这次远征,虽然损失很大,却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隋朝这边,意识到高句丽会逐渐成为心腹大患,开始越来越重视高句丽。而高句丽这边,见识到隋朝的威势之后,也越发有了入侵的念头。
而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隋朝这边,隋文帝衰老去世,隋炀帝登基。隋炀帝登基之后,前几年一直忙着修大运河,推行制,迁都洛阳。这几件事,极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国力,但,也让隋炀帝进一步摆脱了的束缚。
,与此,这些超级工程的进行,也对隋朝百姓造成了巨大的压迫。所以,到了公元609年的时候,山东人开始起义,拉起了的大旗。
王薄起义之后,各地百姓纷纷开始起义,反抗隋朝的暴政。面对这些农民起义,隋炀帝却并不放在心上。这倒不是隋炀帝真的那么昏庸,而是因为,当时隋朝的国家机器,确实还比较强大。这些普通的农民起义,根本无法动摇隋朝的统治基础!
,接下来的两年里,各地虽然经常爆发农民起义。只要隋朝的正规军一到,农民军马上就会被打得,根本无法抗衡隋朝的正规军。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自然更不会把这些农民军放在眼里了。
真正让隋炀帝在意的,还是北方的高句丽。
隋炀帝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正是因为这种自负的心态,导致他面对国内频繁爆发的农民起义时,根本没有任何反思。反倒是坚定认为,这些农民起义,只不过是一些小麻烦而已,根本不用在意。所以,在王薄起义两年之后,到了公元611年,隋炀帝正式下令,从隋朝各地调集了上百万的军队,前往辽东,征讨高句丽。
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开始了。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之后,隋朝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超过一百万的主力军队,开往辽东战场。隋炀帝将这一百多万的隋朝大军,分为二十四路,从陆路进攻。,隋朝,单独率领一支军队,走海路进攻,直接向平壤方向进攻。
消息传来之后,整个高句丽都吓傻了。
要知道,当时的高句丽,满打满算也就四百多万人。所有能够拿兵器的男人加起来,可能都不到一百万。而隋朝这边的百万大军,那可不是出来的,而是真正的百战精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年隋朝南下灭陈的老兵。
如此规模的大军,显然已经足够横推高句丽。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战术,都显得无比苍白。而当时的隋炀帝,以及很多隋朝高级官员,似乎也都是这么想的。
但问题是,随着隋朝大军抵达辽东,接下来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计。
公元612年三月底,隋军先锋抵达辽河沿岸。辽河是高句丽抵御隋军的第一道防线,虽然远远比不上长江那么宽阔,最宽也就不到300米,远称不上是什么天堑。但高句丽却很好地利用了辽河的优势,在隋军渡河期间,突然发起袭击,令隋军伤亡惨重。
,隋军虽然利用了人数的优势,强行碾压,突破了辽河一线。但这一战的失败,却挫败了隋军的士气。
突破辽河一线之后,接下来,隋军主力开始聚集于辽东城一带。辽东城就是今天的沈阳地区,在隋朝那会儿,这里是高句丽最重要的一座大城。隋军想要继续北方,自然要攻克这座辽东城。
,在进攻辽东城期间,隋军指挥混乱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了。
因为军队规模实在太过庞大,在出征之前,隋炀帝曾经下令,所有军队将领,不得擅自突进。如果要展开军事行动,必须先向隋炀帝报告,通知自己周围的友军,然后才能开始行动。
这个命令本身倒是也没错,可以有效防止某些将领,贪功冒进。但问题是,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光靠请示打仗,怎么可能抓住战机?所以,在进攻辽东城的过程当中,就算隋军抓住了进攻机会,往往也会因为请示,贻误了战机。
更可笑的是,在进攻期间,隋军曾经数次攻破了城墙,马上就要攻入辽东城。但结果,就在城墙刚刚被破的时候,高句丽这边马上请求投降。按照隋炀帝的命令,只要高句丽投降,隋军必须先去通报。等到隋军通报完以后,高句丽这边,早就修好了城墙,继续抵抗。
而且,这种事情,不是发生了一两次,而是好几次。
百万隋军围攻辽东城,在隋炀帝的指挥下,这场仗打得就像闹着玩一样。
所以最终,隋军在辽东城这边,僵持了一个月,都没能攻下这座辽东城。如此一来,隋军的士气自然也就更加低落了。
反观高句丽这边,见到百万隋军,竟然被一座辽东城挡住了脚步,抵抗的信心也越发充足。与此,从海上进攻的来护儿,靠着强大的隋军战船,很快就取得了胜利。但在这之后,隋军内部却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提议,要马上乘胜追击,也有人提议,要等到大部队汇合之后再进攻。
,因为内部意见不同意,来护儿不得不只带领四万精锐,登陆朝鲜半岛作战。隋军登陆之后,却中了高句丽的埋伏。如果这个时候,隋军水师整体压上,或许还有胜利的可能。但正是因为分兵,导致来护儿兵力不足,所以最终大败而回。
此战之后,身为隋军名将的来护儿,仅仅率领千余亲随逃脱,最终和残存的隋军水师汇合。但在这次失败之后,来护儿再也不敢主动进攻,甚至不敢去接应其他隋军。所以,隋军水师这边,基本上也就等同于退出了战场。
随着隋军两线作战,全部失利,接下来,高句丽开始反击了。
当时隋军内部,有一位叫宇文述的大将军。这个宇文述,就是里面那个大奸臣他爹。实际上,演义小说里面很多宇文化及的故事,都是取材于他爹的真实经历。至于宇文化及,本人其实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而已。
宇文述是杨广的心腹手下,所以在这次出征当中,宇文述也被重用,麾下统领了三十多万隋军主力。按照杨广的计划,宇文述会率领这三十多万的隋朝精锐,从扶余地区直接跨过鸭绿江,进攻高句丽腹地。
但结果,宇文述为了追求行军速度,导致隋军并未带足粮草补给。高句丽便利用这个弱点,引诱宇文述孤军深入,一路杀到了平壤城下。等到了平壤之后,早已埋伏好的高句丽主力,便利用这个机会,对宇文述大军进行了合围。
这下,宇文述大军便只能惨败了。据史书记载,宇文述过鸭绿江的时候,麾下总计三十万五千人。但等他逃回辽东城一带的时候,麾下就只剩下不到2700人了!
整整三十万隋军精锐,就因为宇文述个人的失误,埋骨辽东。
因为宇文述的战败,隋军不得不暂时后退。再加上随着进攻的时间越来越长,天气越来越冷,隋军只能撤回国内。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便以这样的结局而告终了。
不过,对于自己的失败,隋炀帝并不愿意接受。隋炀帝是一个很自负的人,让他接受失败,几乎不可能。所以,哪怕隋军已经战死了数十万人之后,隋炀帝依然不肯后退。而是继续从全国范围,征调补给,打算来年再战。
第二年,在隋炀帝的强行征召下,隋朝精锐汇聚于北京地区,准备开赴辽东作战。这一次,杨广总算是学聪明了一些,给予了麾下将领一部分自主权,允许他们自己进攻。
,经过去年的战争之后,高句丽这边,此时却是信心十足,将大部分精锐,都聚集在辽东城一线,打算直接和隋军正面抗衡。在这场战争当中,双方打得都极为惨烈,损失惨重。不过大体上来说,隋军靠着人数上的优势,还是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隋炀帝即将攻破辽东城,歼灭高句丽主力的时候,一个意外却突然发生了。就在隋炀帝指挥前线军队作战的时候,隋朝的大贵族杨玄感,忽然在杨广大军身后,起兵反叛。
杨玄感的反叛,直接导致杨广大军补给断绝。所以,杨玄感起兵之后,杨广只能迅速和高句丽议和,然后迅速率军回国,镇压杨玄感的叛乱。
最终,在隋炀帝的暴力镇压下,杨玄感被迅速平定。但这场叛乱被平定之后,杨广却地大肆株连,牵连了数万人。
因为杨玄感本就是隋朝的高级贵族,之前追随他的人,很多也都是隋朝的高级贵族。所以,杨广的这次株连,直接触及了隋朝统治阶层的根本。自此之后,很多世家大族,都再也不愿意支持杨广了。
更要命的是,在此期间,各地起义军开始逐渐做大。演义小说里比较有名的那些隋末起义军,比如之类的农民军,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做大。
面对混乱的国内形式,杨广依然不肯认输。在这之后,杨广开始继续从全国征调军队,打算征讨高句丽。
但这一次,当隋炀帝发出征召令之后,却出现了讽刺的一幕很多士兵接到征召令之后,即便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在路上逃跑。甚至就算到了前线,这些人依然想着逃跑,宁可加入农民军,也不愿去辽东作战。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之前两次的惨败,让大家已经产生了恐惧感。如果逃跑,或许还有一丝活下去的机会。但如果去了辽东,几乎就必死无疑。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想要逃跑。
,经过杨玄感之乱以后,很多隋朝高级官员,也不再支持杨广,工作开始逐渐偷工减料。所以,隋军逃跑的现象,开始越来越多。就算杨广用最残酷的手段,处决那些逃跑的士兵,依然无法稳定军心。
但即便如此,杨广仍是不肯罢休。在大部分军队,都没有按时抵达前线的时候,杨广依然强行下令,带着麾下仅有的一部分军队,前往辽东作战。不过这一次,隋军却开始接连取胜。因为之前的两次征讨当中,高句丽的主力军队,已经被隋军消灭了许多,所以这次开战之后,隋军的阻力才会小了很多。
此后,隋军名将来护儿,率领麾下军队,在大连金州地区,打垮了一部分高句丽军队,终于在高句丽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此后,来护儿打算直接率领军队,从这个缺口突破,一口气打到平壤,彻底解决高句丽。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隋军刚刚占据上风的时候,杨广却变卦了。
就在来护儿准备向平壤进军的时候,高句丽国王担心战败,便主动向隋朝请降。而杨广接到高句丽的投降信之后,似乎也有点‘’的意思,竟然直接下令,要隋军全部撤退了!
此时的隋军,如果强行进攻,说不定真的有可能一口气打下平壤,彻底灭了高句丽。但就是因为杨广的一句撤退,之前所有的牺牲,都成了笑话。
更讽刺的是,当杨广撤回洛阳之后,高句丽却并没有按照约定,直接由国王前来,向杨广投降。此时的杨广,顿时,当即下令,要征召军队,前去征讨高句丽。
这一次征讨,杨广一直到死,都没有等到。
因为在隋炀帝三次征讨之后,隋朝几十万的主力军队,都已经折损在辽东地区。随着主力军队消失,隋朝在各地的统治,也开始逐渐土崩瓦解。就在杨广撤回洛阳的,隋朝各地已经。此时的隋朝,连镇压内部农民起义,都已经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自然没能力再去征讨高句丽了。
就这样,隋炀帝,三次征讨高句丽,却是以失败告终了。而随着各地农民军开始逐渐起义,仅仅两年多以后,隋朝的统治便彻底土崩瓦解。三年之后,杨广麾下的反叛,一代暴君杨广,终于被自己麾下的禁军所杀。
纵观隋朝三次征讨高句丽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隋朝之所以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负责领兵的杨广,指挥能力实在太差,根本不会指挥大规模战争。第二,当时的隋朝,国力已经透支得太过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杨广强行征召军队,自然也没什么好结果了。
如果杨广能够慢一点,把这些事情,放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去做,那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