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杀杨玉环,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罪
历史上陈玄礼是跟着玄宗入蜀、回京的扈从大臣。他与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一致的。所以,他逼杀,其实就是李隆基另一种形式的“罪己诏”。
陈玄礼要求“正法”杨玉环,也是站在玄宗的角度、替玄宗考虑的。
关于马嵬之变的记载,《》与新旧《唐书》的细节略有不同。《资治通鉴》里说,是被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秦国夫人”,这时御史大夫魏方进上前拦阻,也被打死。韦见素出来,被打得流血,但又有人劝阻,韦见素得免。
在这混乱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出来问讯,“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又派太监问讯,于是有了陈玄礼的那句回答。唐玄宗说了句“朕当自处之”,之后就不说话了,在京兆司录韦谔和高力士的轮番劝谏之下,李隆基才下令缢杀杨贵妃。
而在《》中,记载较为简单
“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
到了《》中,则是
“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决,引而去,缢路祠下。”
其实史料中对杨贵妃的直接记载,除了爱吃荔枝之类的奢靡,并没有干政、擅权等罪恶。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兄妹之间感情到底有多好,我们不得而知。但杨国忠能身居相位,一定是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而不仅仅因为是“堂国舅”的缘故。说杨贵妃是“贤妃”,那的确太歪曲事实;可要说她是罪魁祸首,也是不符合真相的。她连个“从犯”也算不上。
军士阶层发动兵变,是针对杨国忠,而不是直接针对杨贵妃。杀了杨国忠之后,军士们围拢不去,是在等给一个结论,要求皇帝承认“诛国忠”是正义行为,保证不会秋后算账。
杨国忠被杀,如果唐玄宗李隆基能承认自己的“领导责任”,下一个仓促的“罪己诏”之类,军士们还会追着杨贵妃不放吗?我表示怀疑。
是李隆基和他的亲信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在被军士胁迫的慌乱之中,只想自己的安全,急于取悦于军士,才急着把杨贵妃推出来,顶缸背锅的吧?
杀杨玉环,其实就等于另一种形式的“罪己诏”,是哗变之后安抚军士、聚拢人心的必要手段。只是对杨玉环而言,如果李隆基用别的形式下“罪己诏”,她也许可以保住那条美丽的生命。
杨玉环无功于国家社稷。但她也绝不是。她不过是一个牺牲品而已,是一个在男人的权力斗争中、不能自己做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