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为何会出现大量招揽家丁私人护卫力的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建立。接下来爱句子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明朝晚期,在明朝军队、(后金)军队、农民起义军的三方大混战中,明朝军队里有一个特殊现象,即大多数将领在战争进行时,主要依靠少数精悍的家丁来操控战争。
这种家丁是独属于将领的私人武装,他们只会为主将而战。
家丁自古有之,把一家老小都托庇给主家,并为主家卖命的家丁并不是什么稀罕的职业,大户人家谁家没几个帮助看家护院的爪牙?
但军队中引入以主将为尊,只跟随主将奔走,为主将打仗的私人武装,自唐末门阀没落后,就基本消失了。
宋、明两朝的皇权及文官集团都不会允许武将拥有独属的私人武装。
武将即使需要拥有亲兵类型的私人护卫力量,数量也是要严格限制的。
可到了明末(实际上从嘉靖朝末期就有了一些端倪),将领却开始公开的,大规模的(根据自身财力决定家丁数量)招揽这种私人武装,朝廷也视为正常,这又是为何?
一明朝正规军的衰败促成了家丁现象的出现
明末的武将全依赖少数精锐家丁打仗,主要原因是正规军的衰败。
明朝的军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汇集于南、北两京周边驻扎的京营,遍布全国的卫所军,还有专门在边关镇守的边军。
这些军队的前身,自然就是明初纵横和大漠深处无敌的赫赫王师。
有盛就有衰,明初的那支无敌军队,随着和平时期的降临,也慢慢变得不会打仗了。
至明末,除少数边军因为特殊的环境,还保存着一定的战斗力外,京营和关内各处的卫所军都废掉了。
废掉的原因,除了长期和平环境的侵蚀,更主要的是朝廷财政的崩溃和掌控军队物资、饷银发放的文官、武将们的贪婪。
明朝政府因为财政的困难,无法保障全额的军饷发放,即使发放了,也会被文官、将领层层克扣,到士兵手中,几乎都无法养家糊口了。
无法保证底层士兵的衣食住行这种基本生存要求,就别指望军队还能有战斗力了。
以京营为例,在朝曾担任过的李邦华奉命整顿京营,结果他发现,本应该是王朝最精锐武装的京营已经弊病重重,《·李邦华传》中记载
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其人为诸将所役,一小营至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诸弊。虚冒者,无其人,诸将及勋戚、奄寺、豪强以苍头冒选锋壮丁,月支厚饷。邦华核还占役万,清虚冒千。三大营军十余万,半老弱。
如上述情况所影响到的军队哪还能打仗?而且牵扯太大,谁都别想阻拦吸附在京营身上发财的利益集团。
李邦华想整顿,但他整顿的当年,就被背后的利益集团给赶走了,接替的人从此不敢在整顿京营,《明史·李邦华传》中记载
襄城伯李守锜督京营,亦衔邦华扼己,乘间诋諆。邦华自危,上疏陈情,归命于帝……都察院都事张道泽遂劾邦华,言官交章论列,遂罢邦华闲住。自是代者以为戒,率因循姑息,戎政不可问矣。邦华前后罢免家居二十年。父廷谏无恙。
京营废了,卫所军同样废了。
卫所军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引以为自豪的壮举,卫所军从将领到士兵,都有自己的田地,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存保障,可到了明末,这种保障也没了。
至明末,经过两百多年,全国绝大多数卫所中属于士兵的田产,基本上都被当地的士绅、卫所高级将领侵占光了。
没有了田产,军饷也无法足额领取,卫所兵的生活来源也成了问题。
而且,他们还不能离开卫所去周边县城打工挣钱,他们军户的身份让他们只能被限制在卫所。
于是,卫所军也没了战斗力。
在边关的边军(边关也有卫所)同样面临京营和卫所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但边军时刻面临恶劣的战争环境,天然都好斗,只要能吃饱饭,就不害怕打仗,制约他们的主要是装备。
可装备也被相关利益集团偷工减料和贪污制造军械的拨款而无法保证战斗所需。
,边军有斗志,同样无战斗力,只不过比京营和卫所军稍强一点,遇见同样装备差的蒙古军队还好一点,遇到重视装备的清军,也是毫无抵抗能力。
到崇祯朝时,只有少数集中资源供应的军队还能保证军需和战斗力,如、吴襄麾下的关宁军、麾下的天雄军、、麾下的等。
军队不堪战,不只是在明末,明中期时就慢慢出现了这种状况,遇到战争怎么办?从明中期开始就有了募兵的情况。
大名鼎鼎的就是以建立起来的,募集少数精锐整编成军,朝廷只需要足额负担这少数募兵的军饷、物资所需,负担大大减少。
到了明末,战争频繁,募兵制也不行了,因为到处都在打仗,需要募集多少兵?能不能负担得起?
如戚家军从巅峰时期到消亡,数量都是在逐年减少的,因为朝廷不给太多军饷(戚家军在死后,还面临政治上的打压)。
常规军不行,募兵不现实,于是,家丁制就出现了。
家丁其实也是募兵,只不过,戚家军那样的军队是公家募兵,家丁是将领私人募兵。
朝廷发下的军饷,从最上层开始克扣,发到将领手中,即使将领不贪污,就已经不够发给底下的士兵了。
何况,不贪污的将领是极少数,当他们需要参与战争时,要保证一定战斗力,就只能私人出钱,招募少量的家丁为自己在战场上拼命。
家丁逐渐成了明朝军队中的主流。
二家丁的普遍存在,以及他们的作用
家丁成为战争中的主力,在明末已经很普遍了,能打出名堂的将领都拥有大量的家丁。
没有家丁撑腰的将领,大多都无法成为战争中的主力。
曾独霸辽东数十年的,据称麾下就有超过八千数量的家丁为其征战。
的父亲吴襄,也是靠着三千家丁在辽东战场成为明朝不可忽视的将领,即使他老打败仗。
被袁崇焕干掉的毛文龙,曾在名下广收义子、义孙,这些义子也属于家丁性质,毛文龙就是依靠这些义子、义孙,让后金军队烦不胜烦。
清初大名鼎鼎的三顺王,、、全是毛文龙麾下这样的家丁出身。
将领依靠家丁打仗,是因为家丁更有战斗力,他们招募家丁也是招募武艺高强或有一些军事特长的人。
,最重要的是,将领会给家丁更好的待遇,家丁愿意为之卖命。
如吴襄就曾跟表示,他的家丁之所以能战,是因为自己给了他们“细酒肥羊”、“纨罗综绮”。
家丁们较好的衣食住行全由主将供给,他们的家人也能得到较好的生活条件,所以,家丁用忠心和生命来报答。
在战场上,家丁的作用相当突出。
,遇敌时,家丁能率先冲锋,打开胜利的通道,如果打了败仗,他们还要不惜以生命来负责保护主将顺利从战场脱离。
,家丁还能当成军官团,他们的战斗素质普遍较高,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主将指挥、控制在后面打酱油的常规军队。
,主将要是遭难,有些忠心的家丁还会保护主将的家眷。
也,很多将领愿意信任家丁,依仗家丁,他们给予家丁的待遇会尽可能的好。
招募家丁并不影响朝廷的饷银支出,反而能帮助将领打胜仗,,朝廷上下也都认可了这种形式。
不认可也不行,除非能给全国各地的百万军队都能发下足饷,否则,就只能让将领利用自己的资源或贪污的军饷来招募只听命自己的家丁作战。
三家丁只能是
明朝将领依靠家丁打仗的这种现象其实不仅仅明军独有,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后金)也是一样。
因为农民起义军和清军在明朝灭亡前,相比起明朝来,他们更穷,更加要集中一些资源供给给少量精锐士兵来当主力用。
如清军中的白甲兵就比普通披甲士兵待遇高,也可以看成是家丁,遇到硬仗要打,一定是白甲兵先上。
但农民起义军和清军中的普通士兵的斗志和战斗力又比明军中的普通士兵高得多。
因为他们打了胜仗后,能通过缴获来获得好处,特别是清军,这种行为是从最上层就开始鼓励的。
清军士兵要升官发财,全靠战场缴获,他们更迫切地想打胜仗,遇战争先,即使不是白甲兵,同样斗志昂扬。
农民起义军更是依靠缴获来维持军需,斗志也远超明军。
明军就不同,即使打了胜仗,底层士兵也大概率没有多少好处,甚至于,只能靠抢劫老百姓来获得一些钱财上的收入。
如此,农民起义军和清军越打越强,明军越打越弱。
就算明军将领能依靠精锐的家丁打仗,可家丁再厉害,终究数量有限。
李成梁和吴襄能养得起数千家丁,他们有辽饷支撑,普通将领却养不起,大多数将领能有数十家丁就不错了。
,家丁终究翻不起太大的浪花,远不如满八旗数万或数十万旗丁因特有的战功制度促成的人人善战,也不如农民起义军一呼百应后的蚁多咬死象。
明军中特有的家丁制也注定是昙花一现,无法帮助明军将领和大明朝成为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