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之战爆发于何时?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 2022-10-24 11:36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大凌河之战是中国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战争之一,是与后金之间的战争。 爱句子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明四年八月,在关外辽东,明朝和后金之间展开了一次会战,史称“大凌河之战”。

  这次会战的起因是明朝要重筑大凌河城,以屏蔽锦州,后金不干,大汗亲率大军来搞拆迁。

  此前就曾两次试图重筑大凌河城,但均被后金军队破坏,这次也不例外。

  崇祯四年的“大凌河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明军惨败,战败的原因中有一项是采用了不当的战术,本文就聊聊这个事。

  明军负责修筑大凌河城的主将是,还有巡抚丘禾嘉(跟祖大寿不和,建议把他调走,圣旨已下,但接替他的人暂时没到)监督配合。

  根据《·丘禾嘉传》中的记载,本来,城中有士兵近三万人,其中包括祖大寿直属的精兵四千,负责修筑城池的班兵一万四千,以及负责保护筑城顺利进行的石砫土兵一万。

  但在后金军队袭来之前,明朝内部的一次政治斗争,导致这近三万士兵离开了一半。

  当时,丘禾嘉在朝中的后台梁廷栋(曾在袁崇焕被抓后担任蓟辽督师,随后入朝任,一力主张修筑大凌河城)被罢免,明朝又说不该修大凌河城,要追责。

  丘禾嘉吓得赶紧撤了,还带走了一万石砫土兵,及班兵四千,《明史·丘禾嘉传》中记载

  工垂成,廷栋罢去。廷议大凌荒远不当城,撤班军赴蓟,责抚镇矫举,令回奏。禾嘉惧,尽撤防兵,留班军万人,输粮万石济之。

  ,当后金军袭来时,大凌河城中只有兵一万四千左右(还有商人、家眷等万余人,总共城中有三万余人),其中万余士兵战斗力不高。

  而后金军队的数量,各类史书中的记载有很多差异,满、蒙联军总计约三万。

  显然,即使不计较明军和后金军的单兵战斗力的巨大差异,也是敌我力量悬殊。

  祖大寿知道打不赢,在后金军队用壕沟合围大凌河城之前,他率部突围四次,均告失败,,只能在后金军队的壕沟围城中闭门待援。

  大凌河城中的粮食不多,随时会被后金攻破,能否得救,就要看当时已经赶赴锦州的明军辽东统帅孙承宗的本事了。

  而后金军队在皇太极的指挥下,把大凌河城用壕沟围住后,也开始围而不打,坐实了要。

  大凌河城被围困十天后,明军开始动了,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明军从锦州四次出兵救援大凌河城。

  其中,出兵两千,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出兵六千,一次是尽出精兵四万(前三次救援时,这四万人还没有赶到锦州)。

  结果,明军的四次救援行动全部失败,每次都败得相当惨,一次的四万大军还,将领除吴襄等二、三人外,“(主帅)张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

  随后没多久,祖大寿见被救援无望,粮草断绝,杀掉拒绝投降的副手何可纲,开城向皇太极投降,“大凌河之战”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

  从整个战争的过程看,明军在救援大凌河城时,显然是犯了兵家大忌。

  明军的战斗力本就不如后金军队,还采用添油战术,逐次增援,没有集中兵力和强大的后金军队决战,以获取更大可能的胜利机会。

  虽然集中兵力也未必打得赢,但这种添油战术也让老帅孙承宗备受指责,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大污点。

  后人在复盘“大凌河之战”时,也会很疑惑,孙承宗也是,并非不知兵,他肯定也知道后金的围城打援的打算,以及明军战斗力跟后金军队的差异,可他为何还要分批出兵救援?

  我个人分析,孙承宗对上述明军战斗力的缺点,以及分批救援的成功可能性极低,都是,但他没有多少选择,他要计算的还有政治账。

  ,大凌河城危在旦夕,谁也不知道后金会什么时候拿下城池。

  当时跟城中的通信已经断绝,在锦州的明军也无从得知城中还能坚持多长时间,五天?十天?一个月?完全不清楚。

  在外围的明军,只能不断派军过去,哪怕打不过去,也要让大凌河城中的守军看到希望,坚定他们守城的决心,以等待明军主力(张春带的那四万军队)到来。

  而且,这一战,不管战争过程如何,只要失败,作为主帅的孙承宗就要背责,他必须做出积极主动的行为,否则,在朝中的政敌不会让他好过。

  军事上,添油战术不可取,但政治上,必须做出姿态,不停去救援的姿态。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锦州城、松山城中的关宁军,会逼孙承宗不停地派兵去救援。

  为什么?因为大凌河城中围着的是祖大寿,大凌河城对关宁军来说,是无所谓守不守得住的,但祖大寿对整个关宁军系统来说,就太重要了。

  当时,辽东将门及关宁军的头号首脑就是以祖大寿为首的祖家势力,他要是完蛋,不管是战死还是投降后金,对关宁军来说,都是毁灭性打击。

  自从孙承宗、袁崇焕等搞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以来,辽东将门及关宁军就迅速壮大,而将辽东将门串联起来的,就是祖大寿。

  连朝廷都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捕,祖大寿马上带兵擅自离开,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不敢治他的罪。

  有祖大寿在,辽东将门和关宁军就是一个整体,能团结起来跟朝廷讨价还价,独占辽东,独占辽饷。

  万一祖大寿不在了,这个利益集团不能短时间推出让人信服的首脑的话,就极有可能分崩离析。

  到那时,朝廷的分化打击,掺沙子等行动会随之而来,辽东将门内部的争斗也会发生,谁也无法判断出离开了祖大寿的辽东将门组成的利益集团的结局是好还是坏?

  历史上,一个利益集团,或者一个王朝,因为能捏合所属势力团结的强势领导人突然死掉,而分崩离析的例子太多了。

  所以,在后方以吴襄为首的关宁军绝不会坐视祖大寿完蛋,他们即使知道添油战术不对,依旧会逼迫孙承宗出兵。

  前面也讲过,因为通信断绝,谁也无法预料祖大寿在大凌河城中能坚持多久,关宁军也只能拿人命去赌机会。

  在最终的两军决战中,明军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吴襄部的防线被后金军队攻破,他率先逃亡,导致明军失败,但在整个“大凌河之战”的四次救援行动中,他是最积极的。

  四次救援,吴襄参与了三次,败一次去一次。

  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是辽东将门利益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他知道祖大寿的重要性。

  孙承宗或许会去赌大凌河城能坚持到明军所有援军到来之前,吴襄绝对不敢赌,站在他背后的辽东将门和关宁军也不敢赌。

  他们必须出兵,孙承宗不出兵,他们哪怕违抗军令,都会出兵。

  孙承宗在辽东战场多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就是他提出来的,,孙承宗也知道辽东将门的想法,也无法拒绝他们的要求。

  不管是从朝廷那算的政治账来讲,还是从自己亲手造就的辽东利益集团的需求来讲,孙承宗都只能被迫采取添油战术,而无法拒绝的结果就是,明军惨败。

  战后,孙承宗黯然下野,这一战成为他政治生涯的终结,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关,打到他的老家高阳,孙承宗率全族携城中军民抵抗,举族遇难。

  大凌河城中的祖大寿向清军投降后,又哄骗皇太极说要招降锦州,借机逃回来。

  他继续掌控辽东将门利益集团及关宁军,又赚了十多年辽饷,直到崇祯十五年时再度向清军投降,关宁军归属成长起来的执掌。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