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贾谊的一生是个悲剧?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 2022-10-24 11:35www.ai-classes.cn历史人物

  (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从贾谊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会一个道理做人,应该,人家对你好,要过得去,人家对你不好,也要过得去。

  贾谊这个人才华横溢,书生气太重,如果贾谊的才华运用得当的话,应该能成为开国以来,唯一一个真正可以跟并驾齐驱的人物。

  只可惜,贾谊这人阅历太浅,经不住事,具有文人的缺点,情感太过丰富,多思多虑,被自己所误。

  贾谊生于公元前200年,河南洛阳人,从小好学,他是汉朝三朝丞相的学生,张苍师从著名儒师荀子,所以贾谊也是儒家的学者。

  贾谊年少的时候,才名传遍河南,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就召贾谊为谋士,为吴公管理河南出谋划策,吴公非常器重贾谊。

  在贾谊的辅佐下,吴公将河南治理得很好,当时还有人称赞说,河公治平天下第一。而这位吴公,就是贾谊的第一位伯乐,贾谊和吴公的关系非常好,吴公见贾谊才华横溢,如果屈居一方,就埋没了贾谊的才华,于是向文帝举荐贾谊。

  如果当时吴公没有举荐贾谊,贾谊很有可能会据守河南,辅助吴公治理河南,教书育人,名满天下,虽然贾谊可能不会有出头之日,也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说有的时候造化弄人。

  年少成名有时候不见得是件好事。

  经过吴公的引荐,文帝先是任命贾谊为博士,负责整理文书和的咨询工作。文帝经过和贾谊的接触,发现贾谊确实才华横溢,很多对政事的看法很新颖,总是能够切中要害。

  贾谊任博士不过一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也就是掌管谏议的文官。

  因为贾谊的老师是张苍,张苍任丞相的时候,就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贾谊作为学生就想着有朝一日,一定要对汉朝进行改革实现老师的愿望。

  其实,张苍作为前任丞相是可以向皇帝推荐自己的学生的,一来贾谊的年龄太小,阅历浅薄,二来,张苍认为以当时的朝廷局势来看,贾谊可能应付不了错综复杂的种种关系,于是就对贾谊放任自流了。

  没想到转来转去,贾谊还是入长安为官了,时也命也。

  此后,贾谊一上任就开始为汉朝改革出谋划策。

  贾谊认为前太常太卿孙叔通所制定的礼法制度,还有需要改进的余地,就从礼法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向文帝进献《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为根本,五行学说为辅助,将儒学和五行相结合,设计了一套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

  由于当时的文帝刚刚继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就没有采纳,文帝还是十分认可贾谊的提议的。

  当时贾谊才21岁。

  过了一年,贾谊见文帝为民生的事情忧心,当时百姓过得比较清苦,纷纷从商,地就没人种了,虽然国库日益充裕,粮食储备也是民生之本,于是就开始研究如何让农民发展农事。

  经过研究,贾谊认为,国家应该限制商户发展了,应该,发展新式耕种技术,每家每户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加强粮食储备,这次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进过一系列的改革,农业经济的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农业改革还没有多久不久,贾谊就又有了新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使贾谊遭到了贬黜。

  贾谊向文帝提出,诸侯王势大,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式,如果让诸侯王留在长安,和朝臣们形成政治联盟,会对皇权形成权利制约,应该让诸侯王回到各自的封地安守一方。

  正是这个建议,插到了众诸侯和部分朝臣们的心窝子上,绛侯、、东阳侯、冯敬等人对贾谊这个提议尤其反感,因为他们要么自己是一方诸侯,要么就是与诸侯有利益牵扯,会排斥贾谊的这个建议。

  他们知道这个提议,虽然对自己无益,对文帝有益,自己作为臣子,不能触皇帝的霉头,就借口弹劾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简单的说,就是年纪轻轻,屁事不懂,就想着揽权搞事情,这不是添乱吗。

  文帝知道周勃等人的心思,也十分想采纳贾谊的建议,自己刚刚继位不过几年,很多权力还没有全部握在手中。如果不顾周勃等人的反对,很多政令就无法实施。

  迫于压力,文帝只能牺牲贾谊,将贾谊贬到了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可哈哈的一路跋涉到长沙去了,一路上贾谊内心,在路过湘江,写下《吊赋》,借机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后来,文帝怀疑周勃谋反,将周勃下狱,贾谊认为周勃没有这个胆子,于是向文帝求情,礼待周勃,经过薄的求情,文帝将周勃放了。

  周勃之前还弹劾贾谊,贾谊全然没有计较,还为周勃求情,以德报怨,可见贾谊的胸襟确实非常人可比。

  又过了几年之后,文帝完全掌握了朝局,灌婴已死,将周勃等人罢黜。再也没人能够左右文帝了,文帝就将贾谊召回京。

  经过短短的几年,贾谊的心志已经改变,已经寄情于老庄的生死祸福之说,以及鬼神等事,再无当年意气风发一心改革的赤子之心。

  文帝与贾谊彻夜畅谈也没有改变贾谊,于是也没有再勉强贾谊而是,将贾谊派到梁国,做梁怀王的太傅,将小儿子刘辑托付给贾谊。

  梁地距离长安很近,若是文帝需要,可以随时召回贾谊。

  贾谊在梁国也没有忘了为文帝分忧解难,多次上书《治安事》,具体着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悟凝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建议文帝收归政权,治理国家。

  贾谊的文章文笔流畅,字字锦绣,文帝十分欣赏,文帝还是认为于时不符,就没有采纳。

  公元前173年,淮南王刘长被告谋反,淮南王死在了赴往长安的囚车内,文帝认为还没有查清楚是不是真的谋反,就将自己的弟弟逼死了,十分愧疚,将刘长的几个儿封为诸侯。

  贾谊见此上书文帝,建议文帝不要将刘长的几个儿子封侯,一旦封侯,就助长了诸侯的势力,带到刘长的几个儿子已经长大,知道父亲是怎么死的,未必会记得文帝的恩德。

  文帝出于愧疚,没有听贾谊的话,执意将刘长的几个儿子都封了王。

  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刘辑发生意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辜负了文帝的托付,过了一年也郁郁而终了。

  贾谊其人,才华横溢,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吴公,从此名满天下,遇到了文帝只能说半个贵人,因为文帝虽然欣赏贾谊,对于贾谊的建议,十个也只采纳一两个,且重要的建议从来采纳,所以造成了后来的祸事。

  贾谊与文帝,实在不算君臣相得。

  而且,贾谊这个人,实在不懂得朝廷上那些曲曲绕绕的关系,所以才得罪了那么多的人,后来更是因为过于愧疚而郁郁而终,才33岁,就丢了性命,实在是不明智的。

  贾谊一生经历过最大的两件事,一个是自身被贬黜,一个是梁怀王之死,如果换成平常人,这不过是寻常事,一定会过得去的,对于贾谊,简直是晴天霹雳,根本原因就是贾谊太过玻璃心,从小太顺了,经不起。

  这就是贾谊的一生。

Copyright © 2014-2025 Www.ai-classes.cn 爱句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