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同为西汉名将且击败了匈奴,为何名气不
(前136年-前51年,或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西汉时期。下面爱句子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和比较有名,主要是因为在打匈奴这件事上,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刚刚和匈奴开战,卫青和霍去病便领导了几大战役,把匈奴从漠南打回了漠北,自然会被后世所熟知。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西汉名将的赵充国,虽然也击败了匈奴,但他的成就,那是建立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成就之上的。也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已经把匈奴打回了漠北。等到匈奴在漠北恢复得差不多了,威胁汉朝边境的时候,这才轮到赵充国上场。
而且,卫青和霍去病属于那种主动出击的将领,打得大仗比较多。相比之下,赵充国属于那种老成持重的将领,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赵充国虽然成就很高,但几乎没有哪场由他主持的战役,是真正名震天下的。
除了在军事领域的差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是,除了打匈奴这件事之外,在其他领域,也深刻参与到了时代的很多事情。赵充国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将军,除了打匈奴这件事之外,对历史的影响相对有限。
如此一来,赵充国的名气,自然就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了。
,名气小是一回事,对汉朝贡献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赵充国来说,人家或许也不在乎名气,人家又不是靠流量吃饭的。历史上真实的赵充国,他对汉朝的贡献,那是相当恐怖的。
赵充国出生于甘肃天水地区,他比霍去病小四岁。赵充国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了。不过当时汉武帝他奶奶还在世,汉武帝也没能彻底独掌大权。直到又过了两年之后,窦去世,汉武帝这才真正掌握大权,并且开了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企图一战灭掉匈奴主力,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件事的发生,彻底标志着汉匈大战的开始。而对赵充国的人生来说,更是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
这一年,赵充国仅仅只有四岁而已。
赵充国他们家所在的甘肃天水地区,在汉武帝时代,那就是真正的北方边境了,紧挨着匈奴。从之前的时代开始,这地方就经常受到匈奴的袭扰。虽说后来汉朝和匈奴之间,通过和亲的方式暂时和平了一些,但小规模的边境袭扰,从来就没停过。所以赵充国他们家所在的这块地方,基本上就是常年饱受战火摧残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常年打仗,那赵充国他们家,为什么不搬走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家在那里,他们的土地在那里。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土地在哪里,人就必须在哪里。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外敌入侵,为什么古人要拼命去抵抗,原因就在这里了。
我们的家在这里,如果我们退了,我们能去哪里呢?
而随着马邑之谋的发生,匈奴那边,也彻底撕毁了之前对汉朝的所有和约,双方大规模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如此一来,匈奴对汉朝边境的袭扰次数,自然也瞬间暴增。所以,童年时代的赵充国,基本上就是生活在匈奴的袭扰之下,对匈奴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了。
童年时代的这些经历,以及对匈奴形成的印象,这对赵充国日后的很多事情,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汉朝那会儿,中原地区和北方接壤的区域,主要分成六个郡,分别是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因为直接面对北方的匈奴,所以常年经受匈奴的袭扰。虽然之前的汉朝,对这六个郡的百姓,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说,遇到匈奴劫掠无法反抗的时候,直接躲起来,任由匈奴抢东西,事后朝廷再进行补偿。但这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北方六郡,常年处于贫穷的状态。六郡百姓饱受匈奴骚扰,所以六郡百姓对匈奴的仇恨度,也是远超其他汉朝腹地的百姓。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后来汉朝和匈奴开战之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征兵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六个郡。这些对匈奴抱有极大仇恨,而且因为常年生活在边境,身体非常强壮的汉朝百姓,本身就是最好的士兵。
所以,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汉朝政府直接招募六郡之中,出身良家的年轻人,重点培养。这些人生活在六郡之内,天生对匈奴有很大的仇恨。出生在好人家,个人品格往往就过得去,说不定还认识字。这样的人,最适合担任中下层军官,作为军队的中坚力量。后来历史上对这些人,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固定的词,叫做‘六郡良家子’。
赵充国就是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军中开始打仗的。
虽然出身不高,祖上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参军之后,赵充国却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敢,逐渐在军中步步高升。赵充国参军的时候,汉朝对匈奴最关键的几场战争,都已经打完了。当年的匈奴,此时已经被彻底打回了漠北,龟速不出。
在那几场关键战役当中,卫青和霍去病,无疑是最关键的主角,那也是真正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而对于赵充国来说,赵充国当时刚刚参军不久,只是一个新兵蛋子。所以在卫青霍去病主导的那几场大战当中,赵充国自然就没什么贡献了。
而赵充国参军之后,因为几大战役都已经打完了,匈奴都已经退回漠北了,所以战事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即便如此,赵充国因为善于骑射,并且愿意学习兵法,所以还是在军中缓缓升迁。等到匈奴被彻底打回漠北之后,汉武帝又开始向北方大规模移民。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充国他们家,集体响应国家政策,搬到了甘肃永登县这边。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赵充国就彻底和边境,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匈奴退回漠北,此后二十年里,汉朝基本上忙着收复南边的南越,攻略西域,以及收复周围的一些小规模政权。至于对匈奴的战争,反倒是没有了。这倒也不是汉武帝不想继续打匈奴,而是因为匈奴退回漠北之后,汉军已经很难再有能力进攻了。
当时霍去病已经去世,卫青也已经逐渐老迈。在汉军内部,也没有了那种能够率领军队,千里奔袭的猛人。而如果汉朝想要去漠北打匈奴,就注定要跨越整个蒙古高原。这段距离,奔袭千里都未必够,得奔袭好几千里才行。
再加上之前汉朝对匈奴的几场大战,确实也把汉朝的家底打干净了。所以,匈奴撤退之后,汉朝只能任由他们退走,让他们在漠北不断恢复。
因为这个原因,赵充国参军之后,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汉朝北方几乎就是一片天下太平。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在北方边境当兵,却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这种事情,怎么看怎么离谱,但他却偏偏就发生在赵充国的身上。
就这样,经历了二十年的和平之后,赵充国已经是年近四十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和平既是幸运,又是不幸。幸运之处,在于不用打仗,可以安心生活。不幸之处在于,没有仗打,就注定没法建功立业。所以,赵充国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就升到了差不多正团级的水平,这还是因为他多年辛苦学习,苦练战争技能的原因。
不过,到了赵充国年近四十的时候,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因为经过二十年的和平之后,漠北的匈奴也恢复了不少,所以就开始重新走出漠北,向漠南方向扩张。而当匈奴崛起之后,汉武帝自然是忍不了的,当即派遣汉朝大军,进攻匈奴。
但这一次,汉军却并没有像当年那样,轻易打垮匈奴。
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已经不在了。
历史证明,一个好的军事统帅,真的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最顶级的战争天才,所以才能把匈奴打垮。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在了。所以汉武帝只能派利统领军队,继续负责对匈奴开战。
和卫青相比,的身份倒是很相似。卫青是靠着外戚的身份,因为自己的妹妹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所以才进入军队领兵作战。李广利也是如此,他也是因为自己妹妹受宠,所以被汉武帝任命为将军,负责领兵作战。
汉武帝当时大概以为,卫青这样的外戚既然能打赢,李广利和他身份相当,自然也可以。但这一次,汉武帝显然错了。这个李广利,其实根本不懂怎么打仗。
在李广利这次出征的过程当中,年近四十的赵充国,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当时赵充国在李广利麾下,担任假司马。而双方开始交战之后,李广利因为不会指挥,很快就被匈奴报了饺子,直接围了起来,彻底断了补给。
危急关头,正是赵充国,带着一百多名将士,拼死冲出了包围圈,与匈奴缠斗在一起,拖住匈奴的一部分人马,李广利才趁机带着士兵逃出。
经此一战,赵充国全身留下无数伤痕,但也彻底打出了自己的声望。后来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还亲自接见了赵充国,探视他的伤情,对赵充国勇敢进行了肯定,提拔赵充国为中郎,任车骑将军长史。
就这样,年近的赵充国,终于第一次立下大功,并且出现在中央领导的面前。
不过,这一战也是赵充国在汉武帝时期,唯一一次立下大功。因为在这之后不久,汉朝高层就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太子蒙冤自杀。刘据死后,汉武帝一直忙着传位,自然就更没精力却应对外敌了。
而当汉武帝去世之后,新即位的汉昭帝,又是八岁即位。再加上汉武帝在位时期,已经把汉朝的家底挥霍一空,汉朝急需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自然不得不停下了。
因为汉朝整体无法对外开战,身在边境的赵充国,自然就成了一个闲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驻守自己的防区,后来也曾短暂调回京城那边任职。但至于主动出击,去打什么大仗,那就真的是想都别想了。
汉昭帝即位的时候,赵充国就已经五十岁了。按照汉朝人的寿命来说,此时的赵充国,已经算是一位老将了。赵充国只比霍去病小四岁,和霍去病年少成名,纵横天下的剧本相比,赵充国的人生剧本,真的是差了太多。五十多年的人生当中,除了保护李广利那一次之外,几乎没有太出彩的表现。
到了汉昭帝时代之后,赵充国却反倒开始逐渐发光了。
因为到了汉昭帝时代,汉朝整体国策变了,从之前的积极扩张,转变为休养生息。在这种状态下,那种善于主动出击的将领,很难有发挥了空间。而赵充国这种善于打防守反击的将领,反倒是派上了用场。
在整个汉昭帝在位时期,赵充国常年坐镇边境。在赵充国的防守之下,他所在的地区,防御体系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就算当时匈奴已经崛起,也根本不敢进攻赵充国的防区。
非但如此,赵充国还在自己的辖境之内,积极屯田,减少后勤补给的压力,缓和当地的胡汉矛盾,镇压氐族反叛。
,有赵充国坐镇的地方,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后来匈奴不死心,曾经打算试着进攻一下赵充国的防区。结果赵充国稍微一反击,就干掉了匈奴的西祁王。汉朝上一次有这样的战绩,还是当年霍去病在世的时候,在当中大破匈奴,活捉了匈奴的屯头王。
,和霍去病相比,赵充国的战绩实在是没啥可说的。霍去病那种大纵深穿插的打仗方式,史官写起来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赵充国就不一样了,就只是人家带兵来袭扰,然后他反击,直接干掉了一个匈奴王。
对此,连史官都没法下笔,只能用寥寥几个字,来记载这段历史。
但恰恰是这几个字的战功,说明了赵充国的能力。因为善战之人,从来都没有赫赫之功。
,真正让赵充国跻身汉朝高层的,并不是他驻守边境的战争,而是他拥立这件事。汉昭帝即位之后,仅仅在位十多年便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而已。而汉昭帝去世之后,他本人又没儿子。所以大臣们就只能挑选老刘家其他亲戚,继承这个皇位。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挑了。但刘贺即位之后,表现得实在是不咋地。所以即位不到一个月之后,就被大权臣给废了。而在刘贺之后,大家又选中了汉武帝的曾孙,将刘病已扶上了皇位,这就是汉宣帝。
在拥立汉宣帝的过程当中,赵充国一直紧紧站在霍光的队伍里,也算是霍光在军中最大的一股支持力量了。正是因为有着拥立之功,汉宣帝登基之后,赵充国还被封为营平候。
赵充国打了一辈子的仗,都没能捞到一个侯爵的爵位。如今偏偏因为站队正确,直接被封侯。不得不说,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很讽刺。
不过,这次站队,也给赵充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回报。因为在这之后,掌权的霍光对他青睐有加,汉宣帝也对他十分信任。所以,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赵充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高光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汉昭帝登基之后,赵充国升任蒲类将军,带领三万,征讨匈奴。此次出征,赵充国杀匈奴数百人,俘虏牲畜七千多头。而接下来,当匈奴派了十多万大军,准备南下报复的时候,赵充国直接负责镇守在汉朝北方。面对赵充国的严防死守,匈奴这十多万大军,压根打都没敢打,直接退兵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赵充国这里,真的是被证明到极致了。
击退匈奴之后,接下来,赵充国领导的平定西羌之战,更是让他彻底留名青史。
公元前63年,两百多位部族族长,交换人质订立盟誓,形成了一个联盟。这件事很快被汉朝这边的情报系统得知,报告给了汉宣帝。而汉宣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马上向赵充国询问此事。
这个特殊情况,让赵充国瞬间想到了三十多年前,西羌人想要攻击汉朝之前,也是先解除了仇怨,签订了盟约。所以接下来,赵充国提议用离间计,离间他们刚刚形成的联盟,拉一部分拉一部分。这样外族的势力就会,再也没有能力对付汉朝了。
在赵充国提出了这个建议之后,汉宣帝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而接下来,在赵充国的小心经营下,羌人联盟果然很快崩溃,再也无法威胁汉朝边境了。
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案例,也是赵充国征战以来所立的最大军功。赵充国经过多年跟匈奴,羌人等外族人的作战了解,已经熟悉外族人的习性了,所以知道怎么对付羌族人。
赵充国的功劳还不止于此。
相对于羌人来说,匈奴才是汉朝真正的心腹大患,所以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一直都在持续。当年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打得很猛,直接把匈奴打回了漠北,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汉朝无法跨越整个蒙古高原,远征漠北,也无法杀绝草原上所有的人。
如此一来,只要给匈奴一段时间,让匈奴繁衍生息,匈奴人口很快就能恢复,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而从汉朝这边来说,打仗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前汉武帝几次大规模作战,基本上就把留下的家底,全都消耗干净了。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可以击败匈奴,而无法彻底消灭匈奴。
所以,赵充国掌权之后,就换了一个思路。赵充国常年生活在边境,知道匈奴的袭扰战,对汉朝有多大影响。所以,赵充国就提出,或许汉朝可以以守待攻,在边境地区屯田,以军队养田。和平时耕种蓄养,战时上马杀敌。
如此一来,汉朝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组织起一条强大的北方防线。就算匈奴南下袭扰,也伤害不了汉朝。而且,汉朝还可以用各种离间之类的手段,瓦解匈奴内部,彻底削弱匈奴。甚至还可以凭借边境屯田,常年驻扎的优势,反过去袭扰匈奴,让匈奴不得安宁。
赵充国的这个思路,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毕竟之前汉朝和匈奴打仗,基本上就是直来直去的。所以,这个提议在朝会上第一次提出,就遭到了群臣反对,赵充国却始终坚持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地提出。
最终,在赵充国的坚持下,大家开始认真考虑军队养田的可行性。而经过多次讨论之后,赵充国的提议,终于是被所有人认可了。此后,汉宣帝直接下令,同意推行军队养田,这就是著名的。
屯田制其实起源于汉武帝,只是那时候比较临时,规模也不大,再加上汉武帝不停的搞钱,屯田制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比较大,所以就没有在那时推行下去。
从赵充国这时开始,边境屯田就成了一个惯例。也正是在赵充国的这个思路下,后来汉朝利用屯田的优势,不断削弱打击匈奴,并且对匈奴内部进行分化瓦解。恰好当时北方草原连年天灾,匈奴内部又开始出现内乱。汉朝这边,便利用这个优势,彻底进行分化瓦解。所以在汉宣帝时代,匈奴最终彻底分裂了,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而这个结果,无疑是建立在赵充国的思路之上。如果赵充国没有提出边境屯田,以守待攻。那汉朝接下来不管是选择主动进攻,还是主动避让,或许都会让匈奴有,拥有转移内部矛盾的机会。要是那样的话,或许匈奴也就不会分裂衰落了。
从这点来说,赵充国的战绩,或许不如卫青霍去病那么猛,却根本上,伤害到了匈奴强大的根基。
赵充国一介白丁出身,却凭借着自身能力和没站错队,一路扶摇而上。而且,赵充国一生没打过几场打仗,却成了当之无愧的名将,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了。
赵充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走的远,要头脑清醒,能力,运气,。最重要的是,寿命不能太短。活的越长,就越有可能有所成就。赵充国活了86岁,所以才得以在汉宣帝时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功业。如果霍去病也能活到86岁的话,那成就恐怕就高的难以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