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战国时期是什么样的一段历史?
,简称战国,是历史上秦统一中国前属于东周的一段历史时期。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一战国时期的官制
战国各国都吸收春秋时君权下替的历史教训,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纠过去宗法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失。
战国时中央最高的官吏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长,治理朝中百事,对大小官吏有赏罚之权。
各国都置此官,但名称上略有歧异,有些国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类的旧名。有的国家称为宰相,秦有时不置相邦,而设左、右丞相。
较相邦为低并分掌各种具体职务的官吏,有主管民政、军事和工程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有管理刑罚和辞讼的司寇或司理。
还有专管农业、手工业、山林资源的司田、工师、虞师等官。
地方上一般都分成若干县,以替代过去贵族的封邑,秦变法后,全国共设四十一县,《》说魏有百县。县也称都,古书中常将县都连称。
在县以下有乡、里。有的国家在乡、里之间还有州。里之下又分成若干个什、伍,伍是五家,什是十家。
县的主管官吏为令,秦或三晋,也称为大啬夫。
在令之下有丞、尉、御史以及县司空、县司马等官。乡、里设三老、里典、伍长等。
县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君主的令旨可通过地方小吏一直贯彻到乡、里,中央集权制比 过去大为加强。
各国在边境地区或新占领的地方,往往设郡以统县。
如魏在河西设上郡,秦灭蜀后设蜀郡,赵打败林胡、楼烦后建立云中、雁门等郡。
战国时的郡都比较大,韩的上党郡有十七县,赵、燕的代、上谷郡都各有三十六县。郡的主管官吏为守,也有称太守者。
设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地方的军事防御能力,故郡守除治民外,还掌握兵权,可以率兵自卫或出击敌人。
从相邦到地方的守、令,都由国君来任免。在任命官吏时要授予官玺。官吏有了官玺才能行使其权力。
在免官时君主又要将官玺收回,当时称为“收玺”或“夺玺”。
君主通过所谓的“上计”,考核官吏治绩。官吏不称职或有过失者,君主可收其玺而免其官。
说“相邦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相邦为百官之长,如君主对其不满,随时可被免职。可见当时对官吏的考核是比较严格的。
正因为如此,各国大都能保持较高的行政效率。
春秋时实行任人唯亲,官吏主要由公子、公孙担任。
战国时任人唯贤比较流行。虽然像齐、楚等国任用宗族的现象仍未断绝,但多数国家都主要从平民中擢用有用人才。
甚至像、等出身于贫贱者也能被破格任用。
特别是秦国,多用外来的客卿,广揽天下的英才。秦能最强于天下,与此不无关系。
官吏人才多通过大臣或名士之推荐和保举。如果推举者徇私,则将受到一定的惩罚。
如秦国对于“凡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官吏一般都是领取实物为俸禄。高官可以食禄千钟,甚至到三千钟、万钟。
稍低的俸禄为一千石,依次而下为八百石、七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一百石、五十石。更低者为斗食。
按照秦制,六百石以上者皆属高官级别。官吏有特殊功勋者, 国家往往赏赐田地。如《》曾说“得甲首一,赏爵一级,益田一顷。”
封爵仍有,但和春秋之制有较大区别。如属宗室或有功之大臣,可获得君或侯之称号,有封邑或封地,主要食租税,仅有一定的治民权。
这些封君多终身或传数世,很难长期世袭。
稍低者为卿或大夫, 一般是奖励给功臣或名贤。
秦国的爵制、级别较多,从侯到大夫、士。 其中的低爵,获得者为平民或士兵。
二战国时期的兵制
由于战争频繁,各国都拥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士兵来源于募兵或征兵。
当时所说的“练卒”或“练士”,当是招募而来,并经过相当训练、具有较好装备的常备军。但遇大战时,也随时征发适龄男子服兵役。
如秦赵,秦昭王亲赴河内,下令民身高七尺到六十三岁的男要开赴上党。
各国为了激励士兵奋勇作战,采用不同的奖赏办法。
如的技击之士,得敌首者可拿到赏金;的武卒,其家属可以免徭疫。秦国除用奖赏外,还用严刑相胁,这也是战斗力很强的原因之一。
战国时王权很集中,故君主都把兵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如军队的将帅都由君主任命。
战国早期,军将常由相邦充任,以后则由其他高官为之。将帅非常设官,战事结束后即罢。
在调动军队时,君主用为信物。虎符为铜质、虎形,分左右两半,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在王所,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经过合符,军将才能听命而动。
根据秦国“新郪符”的铭文,地方发兵超过五十人,就必须有王符。可见君主对军队的控制相当严格。
三战国时期的法律
战国时各国都用严刑峻法以治国。为此而制定出一批新的成文法典。
魏有李悝的《法经》,最为有名。赵有《国律》,燕有《奉法》。但这些法典都早已亡佚。
秦律是在《法经》的基础上编订而成,也已不复存在。
但1972年出土的云梦秦律和其他有关材料,其中大部分都应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律条文,是了解秦或其他国家法制状况的宝贵资料。
秦律将保护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放在首要的地位,如对犯盗窃罪者处罚极为严酷。
凡参与分赃或窝赃者,则将和盗窃者受到同样的惩罚。窃贼盗窃所得,其价值超过六百六十钱,就要被处以次于死刑的重刑。
如盗窃别人的桑叶,其价值不到一钱,也要服苦役三十天。
法律对官吏的违法行为颇为重视。秦律中有多种的官府法规性质的内容,如有《置吏律》《效律》《军爵律》等,还有和生产有关的 《田律》《工律》和《金布律》。
官吏在执法时忽于职守者为“不胜任”,对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为“不直”,“不胜任”和“不直”都构成犯罪。“不廉洁”的官吏为“恶吏”,也为法律所不容。
官吏因犯小的过错,则将受到交纳实物的“赀罚”。秦法对官吏约束较严,表明秦十分注意吏治。
战国时刑罚残酷。刑罚有死刑、肉刑、徒刑等类。
肉刑分髡、 黥、刖、劓等。徒刑是使罪人长期服苦役,三晋称这类罪犯为胥靡,秦称刑徒城旦或鬼薪、隶臣。
秦徒刑中以城旦为最重,犯人髡发穿赭衣,颈中戴铁钳,脚上戴铁。还要处以黥、劓等肉刑。
城旦在严密的监督下服长期的苦役,实际上成为罪犯奴隶。
肉刑在战国时已成为前一时代的残余,而徒刑则变为一种重要的惩罚手段。
较轻的刑罚有迁刑、笞刑和罚金、罚徭。
迁刑是把犯人迁徙到边地去服役或戍守。犯人的家属也要承担法律责任,《法经》中的三族刑,即犯人的父、母、妻的亲属也要受株连。
秦律中所谓的“收”,也是指籍没罪人的妻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