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经历,加分还是减分
主动放弃论文
有一位女生曾讲过这样一段失败经历“大学里,我最失败的事情是没能读完辅修专业。其实辅修专业是我很喜欢的专业,是我自己选择的。我修完了所有课程,唯独缺写论文了。我的论文初稿也已写出来了,老师也批改了,要求我修改,是我自己决定放弃。”
“为什么作这样的决定?”
“几方面原因吧。我的第一专业是纯文科,再难的科目也比较容易过,但辅修专业带有理科性质,很多东西会用到量化,我非常陌生。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好不容易写出了论文。,看到指导老师密密麻麻的评语,我知道这个老师和本系的老师不一样,要求很严格。老师这样写着论文不论从内容还是从格式上,离毕业论文的水平还差得很远,需要补理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的功底。
”我心里犹豫着是否要下工夫,因为大四有很多事要做。这时,奶奶去世了。我是奶奶带大的,一直以为我会有机会孝敬奶奶,所以平时很少上心为她做什么。奶奶这么快离开人世,我觉得突然,内疚不已。奶奶的去世,与写论文遇到困难在一起,我开始反思自己大学三年都做了些什么?在同学眼中,我的大学过得有意义、充实,之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我荒废了很多时间,并没有脚踏实地去做事。那几天我翻来覆去想这些事,人也瘦了许多。我决定暂时不做毕业论文,等补好理论和方法论的功底,再来做论文。不然,即使交了一篇不满意的论文,拿到了毕业证书,我也会于心不安。“
”那你是怎么跟学校沟通的?“
”我先给指导老师写邮件,把想法都告诉他。他说尊重我的决定,并答应给我机会,允许我延迟一周交修改稿。我还是决定先不做,因为我不想‘混’。,我到辅修专业所在的学校去了一趟,因为辅修专业是在一所高校,我得穿过上海市,很花时间,但我觉得我需要当面跟指导老师和教务老师解释。他们表示可惜,但尊重我的决定。指导老师表示我重修时他仍然愿意指导我。“
”现在回头看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想法?“
”在那一届学生中,只有我是交了初稿后放弃的。其他同学要么没修满学分,要么连初稿都没写出来。只有我眼看着到终点却主动放弃了,事后我也问自己后不后悔。我的回答是不后悔。那件事在短期内对我也许是个打击,但长期而言,或许是提醒、财富。从那时起,我开始成为一个脚踏实地、认真努力、有独立思考的学生,现在,我在重新学习以前的课程,基本上每个月一门课。即使来面试,我的书包里也装着一本我正复习的书。“
在面试官眼中,她在遭遇亲人离世、论文遇挫时,没有陷在自己的情绪中,而是很快作了反省,作了决定。她的决定是负责任的,她的沟通方式也比较好,不是简单地告诉学校和老师,而是向他们解释,争取理解,为写论文做好铺垫。她是真的从失败中学到了东西,这些对她今后的工作很重要,她在工作中也会表现出敢于作决定、承担责任,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和行动力。
面试官给了她进入下一轮的机会。
”在他手上没法过“
同样与毕业论文有关,有位男生讲了这样一段挫折经历”我写毕业论文时遇到的挫折,是我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挫折。“
”能具体谈谈吗?“
”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我自己决定的,然后去找相关研究的指导老师。选指导老师时,我有点犹豫,因为这位老师是系里有名的‘冷面杀手’,曾有学生在他手里没有通过。但我觉得他的学术水平高,自己的功底也还可以,应该可以过关。第一次见他时,他提了很多要求,要我考虑一下是否还跟他做论文。我当时表态说没有问题。
“做起来却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大,我向老师提出改题目。他本来同意改题目,但等我改好了题目,他又说不行,说题目太窄,做出来工作量肯定不饱和。”
“你问过老师为什么从同意到不同意吗?”
“我没有问,可能这个老师习惯了出尔反尔吧。后来,我只能按他的意思改题目,题目好不容易定下来,我也写好初稿交上去,老师又为难我,初稿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红字,他还提了很多修改意见,基本是让我重新写。我想了一下,在他手上毕业没希望了,当时我真的非常着急,晚上睡不着,后来,我想到了换指导老师。我马上联系一位老师,提交论文,顺利地通过。”
“那你跟学校是怎样沟通的?”
“我觉得这种事很难当面说,更难直接说。我给老师发了一条短信,说家里有事,我暂缓写论文,他就不再催我了。”
“那你跟一位老师怎么说的?”
“我说前一位老师没有做过我写的这个领域,建议我改题目后重新找导师。”
“现在回头看这件事,你有怎样的想法?”
“最初挑导师时,我就犯了高估老师的善意和自己能力的错误。今后,我看人的能力还要再提高。,遇到困难时要灵活机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我们面试官眼中,这位男生经验时提到了些非常好的要点,比如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需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需要灵活性,,他的行动却没有展示这些能力。面试官看到的,是他不愿意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回避沟通,逃避困难,只关注短期关系而不注重长期关系,看待事情比较主观,归因方式不正确等等。
他自己选择的指导老师,也作了承诺,但遇到困难,他选择的是退缩。
第一位指导老师可能比较严厉,但能细致批改论文,他应该是一位有责任心的老师,也许多些沟通会让事情有所转机,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用负面的口吻谈这位老师,并把困难全归因于这位老师。
他在两位老师面前采用不同的说法,也许在有些组织中行得通,但看中诚信的组织不会招他,这些“小聪明”会破坏组织的信任氛围。更何况在工作中,往往没有办法挑选同事和上司。
在现场,我也留意了人力资源经理的反应,这位男生的例子让他心惊肉跳,他害怕招进此人,天天闹着换部门,二话不说赶紧把他拦在了企业的大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