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孔子一生十大经典故事
童话故事 2024-02-15 15:49www.ai-classes.cn睡前故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2、学而时习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说不上这些,,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5、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